第四十一章
孔子對美德善政,對《論語》全書中有關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思想作了高度概括和總結。孔子認為,從政者應注意“五美四惡”,這是其“民本”、“民生”思想的具體論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孔子對“以德治國、以禮治人”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鑒價值。孔子認為,君子應“知命”、“知禮”、“知言”,這是理想君子人格構成的基本內容,也是治國安邦平天下的誌士仁人應該重視的修養命題。
《三字經》中說:“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黃帝“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信飭百官,眾功皆興”。帝堯對“頑凶”、“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者深惡痛疾,對“負命毀族”者不屑一顧,而對於“能和以孝”者敬重有加。“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後舜“舉禹於天”,“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
“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孔子認為,既然百姓信任管理者,作為一方父母官,就應執守中庸之道,盡心盡力為百姓服務。如果由於領導層的問題而使百姓陷於困苦之中,使事業發展陷於停滯不前的境地,那麼領導就應自動下台。作為管理者,應有“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風範和責任,“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興天國、繼絕世、舉逸民”,隻有做到這些,才能達到“四方之政行焉”、“天下之民歸心焉”的盛景。為官者“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敏則有功,公則說。”孔子認為,從政者應“尊五美、屏四惡”,“五美”即“惠而不責、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即“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要達到“五美”的要求,必須“因民之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欲仁而得仁,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孔子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懂得命運,就不可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義,就不可能立身社會;不懂得分辨別人的言語,就不可能了解別人。習慣決定命運,態度決定成敗。不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和發展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可能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不知禮義廉恥,不講誠信和不善於了解別人,也不可能泰然立身社會,不可能成為一個善解人意的人。
科技迅猛發展,世界日新月異,生活更加美好,經典亙古長存,但對經典的演繹和詮釋卻是與時俱進、與時常新的。經典的生命力要求我們站在聖賢的肩上去審視古代文明,審視文化和思想,審視世界和生命。經典塑造人生,經典塑造世界,經典塑造事業。經典使我們的價值觀更趨正確,使心靈更加純淨,使人格更加健全,使事業更加進步,使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不教”者不可用,“不戒”者不可罰。孫子主張“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孔子也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不是上上之計,而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應倡導剛柔相濟的治院理念,以規範教育員工,以製度規範員工,統一員工的言行和思想,以德化人,潤物無聲,不可以罰代獎,以罰代法,不可扣罰的帽子滿天飛,檢查的人到處跑,不可將懲罰的指揮棒整天懸在醫務人員的頭上,而應從環節著手去理順關係,去幫助醫務人員按照循證醫學的要求規範行醫。孔子主張以德正心、以德修身、以德立教、以德治國、以德平天下,強調社會教化的重要性。醫院也應重視外在道德力量的熏習,重視員工正確價值觀的教化和規範,重視員工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訓導。我們可借鑒日本人的禮儀、德國人的規矩、法國人的浪漫、中國人的勤奮、美國人的冒險、新加坡人的潔淨……但萬事必須有個“度”,過分禮貌必致煩瑣,過分規矩必致保守,過分浪漫必致淫蕩,過分勤勞必致傷身,過分冒險必致失敗,過分幹淨必致潔癖。孔子認為,“後生可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事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不斷進步的人才保障。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業的進步;要用超越的眼光去審視事業的發展;要用創新的眼光去看待事業的提升。
一個人如果做事鼠目寸光,不深謀遠慮,不能運籌帷幄而決勝於千裏之外,那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生和事業就像一盤棋,有遠見者每走一步就能預測以後幾步棋的走勢,目光短淺者隻考慮眼前的一步,盯住的是鼻子底下的事。孔子認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者才是真智慧、真聰明的君子,內心“剛毅”,外表“木訥”者,必是“仁人”。“愚不可及”還是“難得糊塗”,這是一個心智和悟性問題。如果一個人沒有德行,其能禍害的僅僅是少數人;而一個為政者如沒有好的德行,那其危害就大了。從政者應“為政從德”,心存仁道。做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官品源自人品,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卻必須首先是好人。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做人以德為師,以誠為根,以善為貴;做事以謀為基,以憲為重,以智為要;做官以民為本,以正為命,以紀為則。做人、做事、做官三位一體,互為關聯,相互作用。做人是根本,人正了,做事就容易了,做官也不會出問題;做事是基礎,做人做官,都離不開事業的開拓;做官者履行職責,在其位,謀其政,做官也是為做事。“吾立身天地間,隻思量做好一個人,乃第一要義”,“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皆是小事,首要是明理作個好人”,“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孔子認為,作為員工和中層幹部,應“敬其事而後其食”,“不要問醫院給了你什麼,要問你為醫院做了什麼!”孔子還認為,一個人如要真正行善、做好人,應做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即“做好事不留名”。“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做一次善事容易,但終生行善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