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利相濟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義”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道德規範,是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範和原則。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曾經說過:“義,人之正路也。”意思是遵從道義,是一個人應當走的正路。法家的開創者荀子也曾說:“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意思是說義這個標準,是用來限製人們做壞事的。
明清時期的晉商講究見利思義,先取義,再取利,不賺不義之財。這就所謂“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也,主張義利相濟相通。義利思想最終的表現是“誠”與“不欺”。雖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別人的利益的人的尚有人在,但是誠信的商人才是經商人中的主流和人們心目中的值得尊敬的人。
明代山西蒲州的一個商人王文顯說:“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
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放雖利而不汙。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製,名以清修,各守其業,天之鑒也。”在這種義利相通觀念的影響下,先義後利,以義製利,義利相濟,成為了商人們經商的哲學基礎,和商人職業道德中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晉商在全國各地的會館中都祭拜著關羽,這樣做的原因不僅僅因為關羽也是一個山西人,更是因為關羽十分講義氣。
胡雪岩的先義後利,義利相濟的觀念,正是反映了幾千年來儒家的孔、孟、荀等思想家所遺留下來的被晉商所遵循的義利觀,即他們認為義與利是統一的,義中有利,利應有義,經商的人更應當重視義的作用,不掙不義之財。胡雪岩也正是運用了義利相濟的觀念才使他在商場上名利雙收,既掙到了錢,又得到了好的名聲。他常引用孔子的話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隻有先義後利,才能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可以說,胡雪岩之所以能夠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先義後利、義利相濟的思想和做法是最關鍵的。他的行為值得我們現代社會的商人學習。
當他幫助左宗棠收複杭州後,就自己掏錢買糧食分發給杭州城中的軍民。有人問他為什麼做這種虧錢的事情。他對那些勸他的人說,一個國家如果不安定,那麼商人就會無法做生意。在你們看來,生意的好壞跟國家沒有關係,但是,在實際上隻有社會安定團結了,大家的日子好過了,商人的生意才會發展起來。他的這段話肯定讓那些在戰亂中趁機抬高糧食價格,哄抬物價,攫取暴利的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而不擇手段地犧牲他人、國家和社會利益的人不得不感到汗顏。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每個國家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天災人禍,比如地震、雪災等等,譬如2008年春節期間南方發生的雪災以及5月12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在這些自然災害麵前,很多個人和企業甚至國外的一些國家都積極捐錢捐物,為災區人民的生活和災後重建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但是也有一些見利忘義的人會在災難發生期間千方百計地去投機緊缺物資,哄抬急需物品的價格而發“國難財”,這就使得災區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更加惡劣。他們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目光短淺、隻看得見利的薄情寡義的行為。
國富民強,隻有國家安定和富裕了,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會富裕強大,這個民族才能以強者的姿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一個商人,必須懂得這個道理:隻有國家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隻有人民的安康才能帶來不斷發展的商機。因此作為一名商人,一定要注重商業道德。同時,商人也要講究社會公德,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相互關係,要正確處理好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相互關係,道義與功利的關係,等等。
胡雪岩的義利相濟觀念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當他投靠左宗棠之後,不斷用自己的財力和物力協助左宗棠打敗太平軍,收複杭州;打敗沙俄,收複新疆,保證了國家領土的完整。他曾說,為了國家的事業,就算自己的財產全部花完了也值得。他如此支持國家的中興大業,可以說在商人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來胡雪岩為了濟世救民,還創辦了“胡慶餘堂”這個藥店,奉行“真不二價”的宗旨,童叟無欺,對待貧富一視同仁,並多次施藥給軍民。使得他被杭州城裏的百姓尊稱為“胡大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