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冬天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雪,雪厚厚的掩蓋了房門。出山的路也阻擋了,許多人家很快就斷了糧食,沒了柴火,眼看就要忍饑挨餓了。
村上人都知道程東家是種糧大戶了,人們的眼睛當然要盯著他們了,陳雙決定開倉放梁,雖然自己家留存的也不是太多了,可是比起別人家來說,他們家就是大糧倉。
老百姓們拿著盆子罐子來取糧食,陳雙說:“不要錢,就這些,大家均攤開吃,等路上能走了大家再出去,能頂多長時間定多長時間吧。我這裏還有柴草,家裏沒燒的,也不要去打柴了,也先用這裏的吧。”陳雙成了救世主了,這些人們紛紛來取,共同去躲過難關。
化雪的日子很長的艱難,人們等呀等,陳雙家也要坐吃山空了的時候,初暖花開了,人麼可以走著出山了,陳雙和程東又用馬車運來了一批糧食,自家打上了本錢。相親的難關度過去了,農業生產開始了。
陳雙把休養了一年的大牛老牛還有生出來的小牛全都拉了出來,本來還想添置些農具的,可是因為周濟鄉親們,自家又搭進去了不少開支,現在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可是,令他們高興的是,那些淳樸的鄉人們,紛紛來幫忙,全村的力量加進去,程東成了進度最快的農戶了,他們家的地早早地就種上了,而且鄉親們說:“這一季的工錢就和吃的糧食抵消了。”
有這等的好事,陳雙本來沒有希望鄉親們能回報什麼,拿出去的也不算白扔,還能買下鄉親們的心呢,等他們雇傭的時候能來給幹活,現在看來,鄉親們比自己想象的要純樸多了,過去的那些欺負自己的鄰人們,也不再對自己虎視耽耽的過不去了,現在他們家成了龍頭老大了。
“娘子,有這些地我們還需要開墾嗎?”程東征求陳雙的意見。
‘開,有荒地就是浪費,盤古開天辟地是讓我們來維持生活的,改善生活的,我們不能讓他隻長草木,不長莊稼。’
“好,那我們接著開墾吧。”
程東也想繼續開墾,因為他還有兒子呢,兒子還會有兒子的,自己這是在為後代子孫造福呢。
程南又長了一歲,個子長高了,快要追上的爹爹了,程南也要發落成眉清目秀的大姑娘了。
“趁著我們還能幹,就好好的幹吧,你看孩子們都要長大了,讓他們懂得要利用每一寸土地。”
陳雙更加地留戀這個遠古的家了,還有這個善解人意的聽話的乖丈夫,兩個正在成長的可愛的孩子們。
新型農具的配合,鄉親們的幫助,陳雙和程東的開荒沒有再受到阻撓,保持在這個水平下,陳雙和程東再開一年下來,又會收獲百餘畝土地了。
“官人,我們計劃請幾個長工吧。”見到家大業大了,陳雙提出了要求。
“嗯,我也這樣想,娘子,我們有想到一起了,娘子,辛苦你了,現在你就好好的修養吧,我正有請人之意,這樣你就可以減輕負擔了。”
從辦公室穿越進了山村農家,從拿筆杆子變成扛鋤頭,這勞動強度可是天壤之別的變化,自己這樣的變化都已經承受了,還能有什麼不能承受的呢,而且現在自己發明了這麼多的新型農具,勞動強度已經大大減少了,請人來了,我們的勞動又開始換換了,體力勞動轉化成腦力勞動了,這個呆丈夫,我們有想到一起了呢。
因為程家種糧大戶名聲在外了,今年一開春,就有幾家米倉的老板前來談合作了,要他們把糧食到時候賣給他們,他們出高價錢,陳雙還沒有忘記在自己最苦難的時候,賒給自己種子的賣糧人,那是一個不太大的店鋪,但不知那家還最不做生意。
陳雙不忘本,發財了不忘報恩,是個有情有義的女人,程東因此特意的去尋找了這個店家,因為生意競爭,這家店鋪抵不過大店鋪的哄抬物價,就要虧損的關門了。
程東打聽到了,找到這家店主,說陳雙願意把生產出的糧食全都賣給他,他嚇的連連擺手:“我出不起那麼高的價錢。”
程東想到陳雙報恩的心意,就答應店家:“可以平價收購,不用按照市場的哄抬價格。”
“什麼,你們會虧損很多的。”“娘子說,她在最難的時候,你都敢不要錢把種子賒給她,你的恩情他一輩子不能忘記,所以,我現在敢用平價的價格賣給你,幫你重新振作起來。”
“真的?”
“真的!”
程東把和糧店的交易告訴給陳雙的時候,陳雙激動的熱淚都要掉出來的:“官人,你和我想的一個樣子。”
“這叫知恩圖報,說明我們兩個都是有良心的人,所以我們都不吵架,恩愛的很。”程東捉住了陳雙的臉頰,把陳雙戲弄的臉色漲紅,像個剛娶回來的小媳婦。
夫唱婦隨,婦唱夫隨,陳雙和程東更加恩愛了,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的田地畝數又增加了一倍,他們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也成了夫妻恩愛,共同創業的模範。
孩子們健康的成長,陳雙利用勞動之餘,把自己的心裏隱藏的文化知識,緩緩的灌輸給孩子們,讓他們能夠了解過去和未來,懂得創造和珍惜。
程東雇傭了長工和短工,幫助自己打理田地,陳雙是總管,她的話就是命令,就是聖旨,程東聽,孩子們聽,長工和短工也是言聽計從。
日月如梭,一年的收成又要結束了,陳雙按照約定把自己的糧食低價賣給了幫助自己的糧店,幫助糧店起死回生了,又分給長工和短工一部分糧食和銀兩,讓他們感到比自己幹要合算,要滿足,還願意在這裏幹下去,陳雙說這是長遠打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她要提前就把這些隱患消除了,剩下踏踏實實安安穩穩快快樂樂的生活。
如陳雙的心願,這些長工和短工們收到了陳雙的優待,他們都舍不得離開陳雙這裏,在這裏吃喝不愁,按時勞動,陳雙有給他們蓋了房子,把全家搬了過來,一家人都可以在陳雙的地裏幹活,孩子們還可以得到陳雙的教化,男女勞動,各有分工,按勞分成,皆大歡喜。
陳雙不斷在生活中總結經驗,店家不斷地提供給陳雙糧食市場動態,陳雙不斷的改變種植模式和品種,在勞動中,陳雙積極的聽取雇工的意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難題,讓雇工們對陳雙夫妻有了一種親人的感覺。因此,雖然是連續幾年在陳雙家裏勞動,他們也沒有二心,就像個自己勞動一樣,因為他們的勞動和自己的最後收成聯係到一起,他們勞動的好,收成大,陳雙就獎勵給他們的錢財,物品,糧食多,反之,出了紕漏,就要有相應的懲治,大家反而毫無怨言。
程東陳雙毫不懈怠,雖然有了雇工,他們的勞動絲毫沒有放鬆,早出晚歸,勤奮謙虛,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種糧大戶而變的高傲,反而更加的平和,和人們相處得更加的融洽了。
大家都快樂,生產就非常的順暢,再加上連續幾年的風調雨順,陳雙和程東的收成屢次倍增。苦盡甘來,夫妻臉勞動之餘回想到了曾經一幕幕的艱辛,特別是陳雙獨自一個人撐起一個家的艱難,現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的挺過來的,苦日子終於一去不複返了,剩下的好日子我們要好好珍惜。陳雙依偎在程東的身邊,程東深情地握住陳雙的手,他們的生活已經和左手和右手這樣的默契了,而且,他們倆也像左手和右手再也分不開了。
於是,在每一個日出,都可以看到陳雙和程東肩並肩地去勞動,每一個日暮裏,兩個相依相偎的身影會相伴歸巢,身邊還有他們日漸長高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