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逆商助他成為台灣經營之神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赴美國視察。不料,卻於美國時間2008年10月15日淩晨在睡眠中安詳辭世,享年92歲。無論是他活著還是離去。他的傳奇經曆都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他是一個從窮小子到創業成功的人士。
王永慶祖籍是福建省安溪縣。那裏土地貧瘠,人民生活很困難。王永慶的曾祖父因為日子過不下去,隻得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台灣尋找生路,後來便定居在台灣省嘉義縣的新店鎮直潭裏。王家幾代都以種茶為生,隻能勉強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慶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貧苦的茶農家中。童年的小永慶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有時他餓極了,隻好偷偷地摘路邊的番石榴吃。家裏偶爾“改善生活”,煮一些甘薯粥,他也隻能分到一小碗。王永慶7歲那年,父母實在不忍心讓孩子失學,取出多年積攢起來的幾個銅板,把他送進鄉裏的學校去念書。
王永慶的祖父勞苦了一輩子,最後隻給孫子留下了一條教訓。他對王永慶說:“種茶這一行,看來是難以為生的。就是餓不死,也吃不飽。你是讀過書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這裏,還是立誌出門闖天下吧!”
15歲的王永慶聽了祖父的話,決心走出山區,去尋找一個能掙到錢的地方,幫助父母養活一家人。他一個人孤零零地來到台灣南部的嘉義縣縣城,在一家米店裏當上了小工。聰明伶俐的王永慶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處處留心老板經營米店的竅門,學習做生意的本領。第二年,他覺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請求父親幫他借了些錢做本錢,自己在嘉義開了家小小的米店。米店新開,營業上就碰到了困難。原來,城裏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識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總是緊緊地拴住這些老主顧。王永慶的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沒有人上門。16歲的王永慶隻好一家家地走訪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說動一些住戶同意試用他的米。為了打開銷路,王永慶努力為他的新主顧做好服務工作。
經過王永慶的艱苦努力,他的米店的營業額大大超過了同行店家,越來越興旺。後來,他又開了一家碾米廠,自己買進稻子碾米出售,這樣不但利潤高,而且米的質量也更有保證。
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的經濟也開始發展,建築業動得最快。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搶先轉向經營木材,結果獲利頗豐。這個赤手空拳的農民的兒子,居然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這時,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
20世紀50年代初,台灣急需發展的幾大行業是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當時台灣的化學工業中有地位、有影響的企業家是何義,可是何義到國外考察後,認為台灣的塑膠產品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日本的產品,所以不願向台灣的塑膠工業投資。出人意料的是,這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王永慶卻主動表示願意投資塑膠業!消息傳出,王永慶的朋友都認為王永慶是想發財想昏了頭,紛紛勸他放棄這種異想天開的決定。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公然嘲笑王永慶根本不知道塑膠為何物,開辦塑膠廠肯定要傾家蕩產!
其實,王永慶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鋌而走險。他事先進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雖然他對塑膠工業還是外行,但他向許多專家、學者去討教,還拜訪了不少有名的實業家,對市場情況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過!他認為,燒堿生產地遍布台灣,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製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個大好條件。
王永慶沒有被別人的冷嘲熱諷嚇倒。1954年,他和商人趙廷箴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台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後建成投產,但果然如人們所預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銷售問題。首批產品100噸,在台灣隻銷出了20噸,明顯地供大於求。按照生意場上的常規,供過於求時就應該減少生產。可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這一來,連他當初爭取到的合夥人,也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紛紛要求退出。精明過人的王永慶,竟敢背水一戰,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使台塑公司成為他獨資經營的產業。王永慶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產與銷售情況,當時日本的PVC塑膠粉產量是30001I屯,而日本的人口不過是台灣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產品銷不出去,並不是真的供過於求,而是因為價格太高——要想降低價格,就隻有提高產量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