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長江黃河之水,急湍甚箭,翻滾奔騰,一瀉千裏,見證著中華古今之變。自古以來,無論個人遭遇,抑或國家命運,皆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多少震撼古今的奇人大事,如恒河沙數的星辰,閃爍耀眼,令人稱奇。
然而,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見證著命運的魔力,它以萬物為玩物,以時間為長度,以空間為界限,讓天上人間永遠處於非凡熱鬧之中。
令多少人魂牽夢繞的大唐王朝也不過是曆史之一瞬,在其垂暮之年,更是顯示出無法言表的脆弱。曆史還是選擇改朝換代,於是群雄並起,小國林立,爾虞我詐,家不成家,國不將國。
唐末自黃巢起義,紛爭四起,以朱溫、李克用、李茂貞為首的三大藩鎮更是各自為政,伺機而動,以推翻唐朝,統一天下。朱溫先下手為強,幾經周折後,於東都洛陽弑帝,自立為帝,建立後梁。其他藩王豈能坐以待斃,各自將早已盤算的心思,逐漸地付諸實踐。
浩浩神州,巍巍江山,百年的福音,永恒的美夢,被揉碎在日月星辰的更替之中。戰馬怒吼,吼碎每個人的希望;炮聲猛震,震破這個詩的國度。
隨後,中原大地被後梁雄踞;而淮水以南,更是處於支離破碎的局麵,有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政權割據。
中原大地自古富裕,其中利害關係甚是複雜,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朱溫稱帝之後,雖有治國良策,但其後期昏庸無道,荒淫無度,朝政廢弛,後梁又陷入混亂。隨後,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又滅掉後梁,建立後唐,而後唐又發生內亂,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以此類推,中國北方朝代不斷更迭,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古人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後周將領趙匡胤在陳橋鎮發生兵變,黃袍加身,滅周建宋,穩定北方,勵精圖治,並圖江南。
在陳橋鎮裏,有一處非常偏僻之地,但卻是一個山清水秀的福地,此處有一個村莊,背靠深山,而一邊是清冽的潭溪,溪水潺潺而流,四季更迭而不幹涸;溪的兩邊皆是桃樹,一到春天,必是落英繽紛,香溢滿村,遂取名桃源村;一邊又被鬱鬱蔥蔥的樹林懷抱,經常好鳥相鳴。村中人以耕田為業,安分守己,和睦相處,互相幫攜。
自天下大亂後,村裏人也誠惶誠恐,由於地處偏僻,並未受到嚴重的幹擾,每日繼續耕作,一些壯漢打聽到外麵正在征兵,遂去應征。別的村聽到打仗就驚恐萬分,他們卻偏偏主動去應征,難道就不怕嗎?說來也奇怪,桃源村建在此處已過百年,相傳祖上留下一條祖訓:
太平盛世當勤勉本分勿生邪思歪念
人間亂世必心懷天下定要安國為民
村裏人半聽半信,不過是祖上傳下來的,而且刻在祖堂的楹聯上,每次逢年過節,祭祀祖先,必記一遍,以敬祖宗,日子一久,就潛移默化了。
當日,村民聽聞有大量官軍在這裏經過,都避之不及。可是,桃源村的青壯們卻按捺不住,各自瞞著自己的父母,前往路上偷看那軍隊的陣容。他們那裏知道,一場即將改變整個華夏的行動馬上要在這裏開始了。有的趴在山坡上,有的躲在田野中,看那高大雄壯的戰馬,威風凜凜的軍人,整齊浩大的隊伍,都感歎不已,心生羨意。
這村中,有一戶姓李人家,就住在桃花林邊。李家可謂家喻戶曉,誰都知道作為一家之主的李舒春德隆望尊,教子有方。他本是秀才出身,多年聯考不中,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多年以後,大家更是感歎李家真是不簡單。
他老來得兩子:長子李毓剛,今年十一歲;次子李毓豪,也已十歲。當日,喜不自禁,宴請全村,雖不是山珍海味,也算十分豐富。雖住村裏,但拖祖上鴻福,家中頗有幾畝良田,供給充足,稍有富餘,藏有典籍,可謂是半個書香門第。
李毓剛兩兄弟雖年齡尚小,但在這個家族中可不是省油的燈,號稱大小“混世魔王”。自學會走路開始,不讓人省心。這些年中,李舒春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他們的乖張之氣給逐漸滅掉,使其屈服於自己的威嚴之下,隻是小兒子屢教不改,甚是頭疼。
他非常清楚,自己已近風燭殘年,而今又天下大亂,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將來成為人中龍鳳也未可知。”因此,對孩子的期望極高,而且不希望出現三種情況:要麼成為棟梁之才,要麼平庸一生,要麼成為危害四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