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結婚時代,透視你的愛情
閃婚當道,閃婚有風險,結婚要謹慎
"2008年12月31日上午10點,在民政局門口,我想牽起她的手,被閃開了。我說送你回家吧,她說謝謝,你上班去吧,我自己打的回家。
"如果旁邊有人剛好聽到,一定以為我們是剛離婚的癡男怨女。事實上,我們剛剛領了結婚證,是通過國家認證的合法夫妻。現在結婚證就攤在顯示器下麵,我端詳了一下,照片上兩人笑得非常有默契,都是一副大便秘結的表情。
"這個moment,我端坐在辦公室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跟這個身材熱辣的姑奶奶,從相識到登記一共隻花了8天時間,過程曲折離奇。"
這是曾經在天涯雜談上紅極一時的熱帖《80後小夫妻閃婚實錄》裏的開頭。小說如此。現實中呢?5秒鍾足以愛上一個人,3分鍾能談一場戀愛,一個禮拜便能踏上"紅地毯"......閃婚"已在現實的都市中屢見不鮮。
大學畢業不久的小米加入了閃婚一族。對於閃婚,她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如果今天上商場看中一條可心的漂亮裙子,因為種種原因,你沒能買下它。過幾天,再去商場時,你會發現那條心愛的裙子已經讓別人買走了。雖然你是那麼喜歡它,但機會一旦錯過,可能就再也追不回來了。雖然婚姻不能與購物同理,但如果那條裙子就是你真心喜歡的愛人,你以最快的速度與他(她)完成婚事,才是實實在在的"收獲"。
無獨有偶,下麵這對小夫妻也是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和實踐者。
新郎和新娘其實並不算年輕,一個28歲,一個26歲,彼此都有許多紅塵往事和戀愛經曆,"閃婚"對他們來說,其實並非全無認真考慮過。兩人在卡拉OK聚會中相識,然後他送她回家。本來,這或許隻會是段通俗戀愛故事的開始,可是等到第二天再次見麵,他們之間卻有了這樣的對話:
"我們結婚吧!""好啊。""你是說真的?""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
於是第三天的中午,兩人一起去民政局辦理了正式結婚手續。從第一天晚上到結婚,相處不過13個小時。甚至,當辦理手續的工作人員需要他們各自填寫對方姓名的時候,兩人才異口同聲發問,"嗨,你叫什麼名字?"
對於"閃婚",新郎有他自己的看法。"對我來說,無論認識三天結婚還是認識三年結婚,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我有過很多經曆,已經很難再對女人產生一種所謂來電的感覺。所以當這種感覺再次出現,我一定要用盡全力抓住。"
閃婚族固然是"碰上對的人,就結婚"。速度很彪悍,像一場醉心沉迷的賭博。來自某區民政局離婚案例的調查,由於草率結婚而離異的夫婦占了50%以上的比例。尤其是利益驅動下的"閃婚",
而北京某一年的數據更是觸目驚心:一年內,北京共有24952對夫妻辦理離婚登記,其中有五分之一婚姻關係維持不到3年;三分之一在結婚5年內離婚;結婚不到1年就離婚的有970對,有52對離婚的夫妻結婚還不到1個月。在這些離婚夫妻中,"80後"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調查涉及的"80後"離婚案件中,有90%的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
相信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會給未來的閃婚族提供一個思考和衡量的依據。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過對一見鍾情,情訂終生的浪漫渴望。四目相對,電光火石的刹那是多麼動人心魄。若能與夢中情人就此長相廝守,簡直是太甜蜜的事情了。就像童話故事裏的最後結尾"從此,公主與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這種生活的後續,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激情過後,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子,觸電的感覺不等於紮實穩健的感情基礎,基礎不牢,誰也保證不了天長地久。當然,閃婚並不意味婚姻不穩固,任何婚姻都可能成功或失敗,概率各占50%。
對此,隻能說,閃婚有風險,結婚要謹慎。婚姻不是兒戲,更不是雞肋,需要慎重對待。年輕一代更要珍視婚姻和家庭,給對方以信任和理解,相互間應包容和忍讓,幸福的家庭應來自對質樸生活的深度理解,而不是草率行事。
裸婚記:裸婚隻是一種形式
"裸婚",就是不買房,不買車,不辦婚禮,不買婚戒......除了花十幾塊錢去登記處辦理紅豔豔的結婚證,其他都可以不要。"裸婚"這個詞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下誕生的,2009年不斷上漲的房價則推動了它的流行速度。有網友稱:"裸婚"是高房價賜給白領的"新時尚"。
裸婚,是當下流行在80後的情侶中,為了證明愛情高於物質的一種結婚方式。
女孩小文,大學畢業後在一家私企上班,月薪2100元。老公小趙,中專畢業後也在私企上班,月薪2000元。兩人經過網絡相識、相愛,裸婚。
小文說:"我們收入不高,在生存成本高昂的城市,經濟壓力真的挺大的,所以我們結婚是悄悄辦的。"
新婚第一天,小趙精心挑選了兩個上麵刻有愛心的蘋果,以及一顆明珠小百貨買的"愛心鑽戒",送給小文作為禮物,雖不值幾個錢,小文卻很開心。
對於婚後的生活,小文想得很簡單。生活中偶爾會有磕磕碰碰,比方說誰洗碗,誰擦地?要是有錢,找鍾點工做不就好了麼。但是,"有時候看見老公拿著抹布在地上擦啊擦的,真覺得他挺可愛的。"她說,隻要有這種簡單的幸福,她就願意一直這樣"裸"下去。
然而,類似小文夫婦這樣的裸婚卻遭遇很多網友的不看好,有人尖銳地指出:"裸婚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當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願望產生碰撞,幸福還會有嗎?仔細算算,柴米油鹽、水費、電費、衣服鞋帽、應酬請客,生活會讓你焦頭爛額,最起碼也要有個房子吧,難道老婆懷孕了還要挺著大肚子去找房子,一張薄薄的結婚證承受不住金錢時代現實生活的種種壓力。"
但也有網友力挺:裸婚本該是年輕人正常的生活狀態,結婚就意味婚紗、典禮、房子、車子,這是整個社會對幸福生活的病態理解。充裕的物質生活並不代表幸福,難道沒房沒車就沒有擁有婚姻的權利嗎?對於婚姻來說,相互之間的理解、慰藉,信任和支持才是最重要的,幸福的關鍵不在於是否裸婚,而在於婚後兩人是否能同舟共濟,共同奮鬥和堅持。
當下,裸婚有人反對,有人扶持,有人奮然跳入其中,證實著裸婚的種種可能性。也許,"裸婚"更多體現的是高房價逼迫下的產物,但也確確實實給我們一些更深的啟示:婚姻確實需要房子,但婚姻絕不僅僅隻有房子。正如毅然裸婚的女孩許小也所說:"如果經濟上允許,誰不想把自己的婚禮辦得風風光光?女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結婚情結'的,憧憬著神聖的教堂、白色的婚紗、親戚朋友的見證,日後回憶起來也會覺得很幸福。可是現在的房價這麼高,等我們自己買房子要等到何年何月?難道為了房子放棄結婚麼?裸婚就裸婚吧,總比做剩男剩女強。租房子結婚現在也是很普遍的,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何必一切都要'讓位'於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