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豐滿,現實不骨感:找對工作做對事
避開找工作的心理誤區
如今,找工作似乎成了一件難事,甚至廣為流傳的"畢業就失業"的論調一直長盛不衰。
每個年輕人都想想覓得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不但取決於個人的素質,也取決於個人的自我推銷。在真正的求職過程中,許多應聘者由於某些原因,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誤區,生出讓人哭笑不得的姿態。
1.過高期望
許多高學曆者在應聘時,習慣以一種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值心態來選擇招聘單位。他們不僅以高姿態來麵對招聘單位的接待人員,而且漫天要價,要求高工資,高福利等。
他們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心理,原因有二:其一是對全社會的求才若渴產生誤解,認為期望值高,架子大,才會成為社會上的搶手人才;其二是對自己的學識與能力的評價估計過高,走向了自高自大的極端。
2.追求高福利
這類人以追求高福利待遇作為惟一的自我價值目標,他們在選擇應聘崗位時所關注的就是福利待遇,比較的標準也仍是福利待遇。因而常常是左顧右盼,挑三揀四,見福利待遇高的企業便一哄而上,對福利待遇不高的則不屑一顧。
3.貪圖享受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許多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扭曲。他們擇業時不但索要報酬高、圖享受,而且又怕吃苦,寧願放棄自己多年的專業而"跳槽"。這類人是很難尋找到滿意的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的,也不可能在其工作崗位上做出應有的成績。
4.高估能力
一些學曆、職稱不低而能力一般的人最易步入此誤區,他們總是自我感覺良好,以為憑自己的學曆與職稱就可以對用人單位挑揀一番。覺得自己應從事較高層次崗位的工作,而若招聘單位對其作進一步測試,則"大事做不來,小事做不好"。究其原因,最本質的倒也僅是一條: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記住,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尤其是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並勇於糾正,這才是社會與市場渴求的真正人才。
5.清高
有些人以為自己學曆層次高、專業吃香,畢業於名牌大學,學富五年,滿腹經綸,一枝獨秀,自喻皇帝女兒不愁嫁,因此,在應聘中總是遊離於招聘單位之間待價而沽。有的雖已看中某一招聘單位,卻不露聲色,希望用人單位有求於他,生怕早早地屈身俯就,失了身份,降了格,心裏盤算的是劉備三顧茅廬,蕭何月下追韓信,三邀四請出山方顯赫。殊不知,招聘單位也在選擇你。自大清高,會使你白白錯過許多成功機會。
6.自傲
許多應聘者由於陳腐觀念的作怪,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一些普通的、基本的工作不屑一顧。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往往高於社會評價,隻見己長,不見己短。事實上,現在許多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已經有所轉變,它們更注重真才實學以及人才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7.自卑
有些應聘者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但缺乏自信心。麵對招聘單位時,顯得謹小慎微,畏縮不前,本可以一試鋒芒,卻退避三舍,不敢推銷自己。本可以勝任某個職位,卻藏巧露拙,怕別人說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或者在應聘時,看到應聘者眾多,怕競爭不過別人,於是主動放棄與別人競爭的良機,棄之而去。
8.依賴
許多畢業生不願憑自身的能力去競爭,去應聘,而是把擇業的希望寄托在父母或親朋好友的"推薦"上,總想通過各種關係找到一個既輕鬆體麵,收入又高的工作。他們不知道親朋能夠依賴一時,卻不能依賴一世。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這樣的日子終究不舒坦,隻有自我奮鬥才會取得成功。
所以,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能夠及早地吸取一些經驗教訓,打破心理上的誤區,才能為自己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選擇最能發揮自己潛能的職業
人生就是一個個選擇的過程。在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中,職業選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擇業,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選擇人生,擇業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將影響個人的前途和幸福。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人在擇業上出現困惑,左右為難。這些人的典型表現就是把幾個用人單位來回比較。患得患失,無法取舍,內心焦躁,備受煎熬測試,
1996年教師節這天,哲學係新錄取的女研究生李曉去拜訪自己的導師,可她見到老師的第一句話卻是:'老師,我想退學。"導師有點不解,和她細談後才知道其中緣由,李曉在北師大哲學係專科畢業後,通過各方麵的努力,在家鄉某縣建行的儲蓄所做了個儲蓄員,並分了住房。由於她上進心比較強。又考上了哲學係的本科,其所在的縣建行也支持她的學業,答應她學成之後,隻要回原建行,就給其保留位置和住房。但是在臨畢業時,她又被推薦為本係的研究生,這時縣建行不答應了,如果李曉繼續讀研究生的話,那麼她的儲蓄員位置將由別人代替。
經過艱難的抉擇,李曉最終還是屈從了眼前的利益,回到了儲蓄所。可一個月後,她又給導師打電話,表示想複學,悔恨當初選擇的幼稚。
的確。在當代學生擇業程中,遇到了許許多多類似的矛盾衝突。擇業,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選擇人生,擇業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將影響個人的前途和幸福。我們不能去指責李曉選擇的輕率與事後的悔恨。但是,意欲成就一番事業,就不能鼠目寸光,而要把發展作為第一目標來看待。
許多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常產生種種矛盾心態:他們希望自主擇業,但又不願承擔風險;注重專業能力的發展,但又相互攀比,愛慕虛榮;既崇尚個人奮鬥、實現自我價值,又有較強的依賴感......擇業目標上理想和現實的反差,自我認知上自傲和自卑並存,職業選擇獨立性和依賴感錯位,使得很多人在就業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美國家庭產品公司工業副總裁卡爾夫人說:"在我看來,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有太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想想看,一個人在工作中隻能賺到薪水,其他的一無所獲,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