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慢慢來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們在邁向成功的路上,要慢慢來,又耐心的去走好每一步,為走向成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次處理一件事,一個時期隻有一個重點。思考最大的敵人就是混亂。不要將心力分散在太多的事情上,那樣會降低效率徒增煩惱。因為腦裏太多訊息會導致阻礙思考,就像電腦的RAM塞滿了處理命令,會導致運行緩慢甚至死機。
為了讓你的大腦一次隻想一件事,你需要清除一切分散注意力、產生壓力的想法,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主要專注的事情上,讓你的思維完全地進入當前的工作狀態。你需要把你想做的事情想象成一大排抽屜中的一個小抽屜而不是一排抽屜。你的工作隻是一次拉開一個抽屜並滿意地完成抽屜內的工作,然後推回抽屜,並不再想它。
《福布斯》世界富豪、日籍韓裔富豪孫正義19歲的時候曾做過一個50年生涯規劃:20多歲時,要向所投身的行業,宣布自己的存在;30多歲時,要有1億美元的種子資金,足夠做一件大事情;40多歲時,要選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然後把重點都放在這個行業上,並在這個行業中取得第一,公司擁有10億美元以上的資產用於投資,整個集團擁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50歲時,完成自己的事業,公司營業額超過100億美元;60歲時,把事業傳給下一代,自己回歸家庭,怡養天年。現在看來,孫正義正在逐步實現著他的計劃,從一個彈子房小老板的兒子,到今天聞名世界的大富豪,孫正義隻用了短短的十幾年。
有一位鋼鐵公司的老板一直苦惱於工作效率不高,便找到了管理學家艾比·李。李為他做了如下建議,“首先,在紙上寫出你明天所要做的六件事,依順序編號,放入口袋。第二天,將第一號工作做好。然後,依次進行第二、三、四項工作,直到下班。此間,不要計較每件事是否做得完美,因為你目前做的是最為重要的工作,先不要想其它的事情。”在他看來,如果這種方法都不能將工作全部完成,其它方法大概也沒有多大效用。後來,他的這個“一次隻做一件事情”的建議成為家喻戶曉的管理學原理。
事實證明,一次隻做一件事情,不僅有益健康,對提高效率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是需要凝聚心神、心無旁騖的,這樣才可能最大限度發揮潛能,而頻繁地從一項工作轉換到另一項工作則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做法。人的身體器官象其它裝置一樣,一旦停止運轉就失去了動力,在間歇一段時間後再去啟動時,就得花時間恢複失去的動力,基於這個道理,管理學家建議人們在工作日中應該避免不必要的工作轉換,進一步說,就是盡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透、做到位,然後再考慮下一件事。而且從心理上說,當一個人了結了一件事情時,往往會有一種解脫感和滿足感,甚至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也是保證另一件事做好的必要前提。
為了做好重要的事情,還要注意不被無關緊要的事情所幹擾,不要橫生枝節。這就好比你去上網,本來是要找一個重要資料的,可一上網就被花花綠綠的網上世界吸引了,一會兒打開郵箱,回回信,一會兒下載點歌曲、Flash,一會兒看看新聞,從國內到國外、從體育到娛樂,不亦樂乎,一會兒再聊聊天,天南海北,一會兒再貼幾個帖子,發發牢騷……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正事卻被扔在腦後。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吧。
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過得似乎卻越來越疲憊而無奈,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被這世上太多的誘惑和太多的瑣碎分散了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注意力,也使人們在與大局無關的地方逗留過久並消磨了過多的意誌,而最終卻無補於對生活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情。有人曾為希望永葆青春的家庭主婦開了一副秘方,其中的一條就是“按事情的重要性來做事,並且一次隻做一件事情”,其實這又何嚐不是每個“與時間賽跑”的人應該謹記的呢?
如果你想成功,必須有動力;如果你想成為頂尖,必須有創造力;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影響力。逆境是上帝設計的一種淘汰機製,看看某些人能不能通過逆境的考驗;上帝借著殘酷無情的逆境來達成優勝劣汰的目的!讓軟弱的人沉淪頹廢、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直到消聲滅跡;讓禁得起逆境考驗的人脫胎換骨、脫穎而出,成就一番非凡事業,管你朝著什麼東西走過去,這個東西同時也會朝你走過來,隻要你開始朝你希望實現的的目標努力,那麼你會發現生活中千真萬確地曾借著這種神跡的現象,你會發現生活總是樂於回報那些執著的追求者,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隻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隻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