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時候海軍想插一腿,搞來搞去東京最後的決策是,兩麵合擊青島,把登陸任務交給海軍陸戰隊,第5師團則沿膠濟線東進。
問題出現了。
此時第5師團正在保定集結,趕到青島需要多日。在這種情況下,病了一陣剛來上班的陸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下村定,擔心海軍陸戰隊獨自完成對青島的占領,於是命令剛參加完南京迂回戰的國崎支隊坐船在青島登陸。
但日本海軍先發製人,提前了行動時間,最後還是跑到陸軍前頭了:1月10日,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青島。國崎支隊登陸已是4天後了。又過了幾天,老板垣才氣喘籲籲地帶著師團司令部甩開後麵的大部隊趕到青島。
青島陷落後,下村定的職位被橋本群接替。
指揮杭州灣登陸是下村個人軍事生涯中的巔峰,他的另一個記憶點則是1945年秋天作為日本帝國最後一任陸軍大臣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
下村和橋本交班時,提了一個建議:不等中國喘息,在華東日軍的策應下,華北日軍沿平漢線直下,穿越中國第1戰區而直下武漢。這個作戰計劃有很大的冒險性,因為徐州周邊中國第5戰區的野戰軍還沒被肅清。在這種情況下進攻武漢,即使可以擊破正麵的中國軍隊,自己的左側背也會暴露(華北的主攻部隊是否夠用也是個問題)。兵行詭道,作戰的本質就是冒險,三國時鄧艾走陰平小道,穿越險山直下成都是最好的例子。
但橋本群也屬於穩健派,對下村的提議表現出猶疑,他認為現在部隊最需要幹的事兒就是休整,最好大家都抱著槍睡上兩個月。由於自己已經走人,下村也就沒有堅持自己的建議,冒險但有極大價值的直攻武漢的謀略被擱置了。於是我們看到了後來的曆史:1938年的春天,日軍沒有直下武漢,而是步步為營地打徐州。當然,即使按下村的計劃,也不可能迫降中國,但卻可以給正向西南大後方轉移的中國造成極大的困難。
這叫人聯想到戰爭末期,1944年底,岡村寧次接替畑俊六出任在華日軍最高司令官後,很快就製定了以兩支最強日軍第3師團和第13師團為主力合擊重慶的計劃,1945年的湖南雪峰山會戰實際上是其中一部分。假如岡村早一年上任的話,後來的局麵未嚐可知。但偏偏過於求穩的畑俊六長期擔任最高司令官,使曆史在這裏出現一絲神秘的模樣。
所以說曆史的改變很多時候都來自於細枝末節上。而決定細枝末節的,則是相關位置上的那個人。
橋本上任第二天,作戰部戰爭指導課(課長崛場一雄)搞了個昭和13年(1938年)陸軍用兵指導大綱。按給出的計劃,最晚在1941年結束戰爭。
隨後橋本帶著大綱去參加內閣的碰頭會。
在會上,話多的還是內相末次信正,他跟橋本說了兩點,一是內閣拿不到陸軍確切的有關國民政府想法的情報,二是要求立即進攻武漢和廣州(末次倒是意識到馬上攻占武漢的價值)。
橋本在日本軍中屬於老實人,但老實人也有發怒的時候,那位本應負責國內事務的大臣實在是喧賓奪主了。
橋本告訴末次,無論打哪兒,前線的軍隊都要休整一段時間。
說完居然就走人了。
回去後,橋本把作戰課長河邊虎四郎喊來,叫他把這個意見通知陸軍大臣杉山和次官梅津美治郎。請注意,橋本用的措辭是“通知”,而不是“征求”。
橋本隨即在參謀本部召開整軍會議,先是把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從南京調出來,回歸華北方麵軍建製。然後對華東日軍進行了布置:
牛島貞雄第18師團駐杭州;
伊東政喜第101師團駐湖州;
第6師團在蕪湖一線。師團長穀壽夫在1937年12月28日已經被調回國內,新師團長由稻葉四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8期,大阪人)擔任;
第5師團國崎支隊也回歸華北方麵軍建製;
藤田進第3師團主力在鎮江;
吉住良輔第9師團主力在蘇州;
荻洲立兵第13師團主力開往安徽滁縣警戒;
第11師團天穀支隊接替第16師團警備南京(1938年1月16日達到,一周後最大的屠城惡魔第16師團啟程離開南京)。
橋本隨後又把末鬆茂治第114師團從華東調到華北待命。同時,把國內的旭川第7師團轉調中國東北,加強對蘇聯的警備。
橋本最後一個動作,是直接“注銷”了柳川平助第10軍的番號。
這還不算完。
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已被叫回東京,實際上是因為南京大屠殺在國際上引起公憤而被撤職。橋本不但將第10軍番號取消,而且下令改華中方麵軍的番號為華中派遣軍。此時,陸軍教育總監畑俊六大將出任新司令官,參謀長則是河邊虎四郎的哥哥——“七七事變”的主角之一河邊正三,但武藤章依舊擔任副參謀長。
畑俊六,日本帝國最後一位陸軍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