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
晉朝時期,出了一位名叫劉琨的英雄。他喜歡與一些有誌氣的年輕人結交,討論天下大事,要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博得個青史留名。
一天,他得知朋友祖逖已經當上了朝廷的官員,心裏著急起來,就給親屬寫信說:
“我每天都是枕著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為朝廷出力,殺退賊兵。可惜祖逖比我先一步去建功立!了了”
劉琨到了二十六歲的時候,也被朝廷委任為官員,為司隸從事,一直做到著作郎、太學博士、尚書郎。
在劉琨擔任並州刺史的時候,晉陽鬧起了災荒,很多老百姓因為找不到吃的,活活餓死了。災民沒有辦法,隻得攜兒帶女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家不到兩萬戶。賊寇也趁機作亂,百姓們嚇得不敢出門。
劉琨得知消息後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招募了一千餘人,帶領他們去晉陽平亂。平亂之後,劉琨派人將屍骨好好埋葬,重新修造衙門、廟宇,讓百姓耕種土地,派軍隊對他們進行保護。不久,災區的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也增多了,又能聽到雞鳴狗叫之聲了。
不料,胡人想到晉陽劫掠財富,派兵將晉陽城團團圍住。城內隻有很少的一點兒軍隊,沒有力量殺退賊兵。大家非常焦急,劉琨表現得非常鎮靜。到了夜間,他趁著月光,在城樓上吹起簫來。劉琨的簫聲悲切淒涼,如泣如訴,城外的胡兵聽了,一個個淒然長歎。
到了半夜,劉琨又吹起了胡笳,那樂聲使胡人暗生思鄉之念。其實,胡兵來打仗實在是身不由己,他們之中,哪一個不懷念親人呢?他們想著家鄉,全都流下了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劉琨又吹起了簫,胡人再也受不了了,紛紛騎上戰馬,回轉家鄉了。
◎成語釋義
頭枕兵器等待天明。形容殺敵報國的心情非常迫切,一刻也不懈怠。
◎故事出處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誌梟逆虜。”
◎出處譯文
我每天都是枕著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為朝廷出力,殺退賊兵。寵辱不驚唐朝時,幽州涿(今河北省涿州)人盧承慶官運亨通,很快成為朝中重臣。他處理政務非常公正,特別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因此深受人們的嘉許。
有一次,盧承慶奉聖命對一些官員進行考核。當麵對一個因運糧沉船而犯過失的官員時,盧承慶考慮到事故的影響,隻給他評了個中下,而且直截了當地將考評結果向他公布。沒想到那個官員絲毫沒有發怒,而是一個勁地點頭,承認這樣評定是合理的。
麵對這種情況,盧承慶又考慮到,這個官員在沉船事故發生後,也曾全力以赴地進行搶救,而且這樣的損失絕非人力所能挽救,所以他的過失也還值得原諒,於是改評為中中。那個官員聽說後,麵色沉靜,臉上沒有一絲歡愉的神色。
看到那官員一副坦然自若的表情,盧承慶斷定他平時必定不計較個人得失,心胸坦蕩,於是大加稱讚道:“得榮、受辱時都不為之所動,絕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於是將其改評為中上。
◎成語釋義
常用以比喻胸懷坦蕩,不受榮辱的影響,不患得患失。
◎故事出處
《新唐書·盧承慶傳》:“初,承慶典選,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慶以‘失所載,考中下’,以示其人,無慍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聞雞起舞晉代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祖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堅持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他們還都有著遠大的抱負:建功立業,振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祖逖半夜裏聽到公雞的鳴叫聲,就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開始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都成為了能文能武的將才,既能寫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仗。祖逖之後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理想;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文才武略。
◎成語釋義
形容奮發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出處譯文
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不這樣認為。”兩人就起來開始練劍。百折不撓東漢靈帝時期,有一位叫喬玄的大臣,性情非常剛毅,疾惡如仇。
喬玄在京城任職的時候,有一天,三個強盜在他府門外轉悠,看見喬玄十歲的小兒子正在門口玩耍,就劫持了孩子作為人質,想狠狠地敲詐喬玄一筆。校尉陽球得知消息後,與河南府尹、洛陽縣令統率軍隊,將喬府圍了個水泄不通,但是不敢進攻,害怕強盜狗急跳牆殺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