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所處的各個革命根據地,大都經濟落後、土地貧瘠、人口稀少,並處於被敵人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之中。紅軍每個月隻有 1.5萬元當夥食費,米還是由當地籌辦,經濟來源全靠打土豪。在白色勢力的四麵包圍之中,軍民日用必需品十分缺乏。“現在全軍 5000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毛澤東選集》,第 64頁)紅軍中的薪餉幾乎沒有,隻有吃飯,每天每人隻發夥食費 5分,油 4錢,鹽 4錢,米 1.4斤。5分錢 1天的小菜錢,隻買得 1斤南瓜,洗衣、剃頭、穿草鞋、抽煙的零用錢沒有發的了……當時有一句口號:“打倒資本家,天天吃南瓜”,這足見當時紅軍生活的情形。
當時紅軍的供給標準是依據經濟條件確定的,但標準又是活的。“從軍長到夥夫,除糧食外一律吃 5分錢的夥食。發零用錢,2角即一律 2角,4角即一律 4角。”(《毛澤東選集》,第 64頁)具體供應標準包括的內容,采取兩種做法:一是除按標準供應糧食外,每人每天發 5分錢的菜金;二是每人每天發包括糧食在內的 1角 5分錢的夥食費,其中 1角是糧食錢。當部隊離開革命根據地打遊擊時,多采用後一種做法。1929年 9月,陳毅在《關於朱毛軍的曆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說:“給養方麵,每人每日夥食費大洋 1角 5分,在物價低賤或有土豪打,或有農會贈的時候常常有剩餘,可以分得夥食尾子,若沒有幫助的時候,則常感覺太清淡了。紅軍廢除了薪餉製度,經濟公開,多時每人每月可以發 4元至 5元零用費,作洗衣、剃頭、買草鞋之用,若錢少則少發或竟至不發。士兵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無鬧餉的事,沒有錢發他隻怪這幾日籌款不到,不會向軍長要錢。”(《軍隊政治工作曆史資料》第 2冊,第 158頁)紅軍條件如此艱苦,為什麼還要當紅軍呢?聶榮臻元帥曾回憶道:問每一個紅軍戰士,為什麼要當紅軍,他們都會回答你:“為了打土豪,分田地 ”,“為了蘇維埃新中國”,“為了實現共產主義 ”。他們堅信:“隻要跟黨走,就有前途,就會勝利。”他們甘願吃苦,寧願戰死,也不願掉隊、離隊。前進的道路被敵人截斷了,就以鋼鐵般的意誌進行突圍;子彈打光了,就拚刺刀、拋石塊,寧死不屈。為了實現偉大的理想,無數先烈戰死沙場。一位紅軍老戰士告訴人們:即使我們真的倒下去,我們的下一代也一定會繼承我們未竟的事業,繼續前進。
從紅軍領袖到紅軍戰士,他們之所以不怕艱難困苦,從根本上說,都是他們的理想在起支撐作用。然而,他們理想從何而來呢?源於他們把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看作自己的使命,他們所能忍受的一切艱難困苦,都看作是實現自己這一理想的必要過程。這裏,我們看一看毛澤東是怎樣樹立自己的理想的。
在毛澤東剛懂事的時候,他的父親毛順生給他設計的人生道路是做米店夥計,做生意賺錢。但當毛澤東上學讀了一些書之後,對父親對自己人生的設計便深感不滿,尤其是當他讀了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和其他一些進步書刊以後,思想上產生了大的飛躍。他後來回憶道:
在這個時期,我也開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覺悟,特別是在讀了一本關於瓜分中國的小冊子以後。我現在還記得這一小冊子的開頭一句:“嗚呼,中國其將亡矣!”這本書談到日本占領朝鮮、台灣的經過,談到了越南、緬甸等地宗主權的喪失。我讀了以後,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沮喪,開始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強烈的責任感,激發了毛澤東求知的欲望,他覺得隻有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真正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他決定複學。
在眾多親友的幫助下,他如願以償。臨行前,他將一首改寫的詩,夾在父親每日必看的賬本裏: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表達了他立誌求學,誌在四方的雄心大誌。
這時毛澤東 17歲。
剛走出韶山衝的毛澤東,在東山學堂大開了眼界,這裏有他最喜歡的《新民叢報》,他還從同學蕭三那裏借閱過《世界英雄豪傑傳》,十分欽佩書中的英雄人物和他們的曆史功績。他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中國積弱不振,要使她富強、獨立起來,要有很長時間,但是時間長不要緊。你看,華盛頓經過八年戰爭之後,才取得勝利,建立了美國,我們也要準備長期奮鬥 ”。
離開東山學堂前,他給自己取名為子任,意即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此時的子任,救國救民的理想還是籠統的、不具體的,但這種思想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不久,他的這一理想就得到了升華。
1912年秋,在長沙省立圖書館自學的毛澤東,常駐足於圖書館大廳牆上掛著的一幅《世界坤輿大地圖》前出神。這個山村青年,原以為湘潭縣就很大,湖南省大得不得了,中國更是大得稱為天下,誰知從地圖上看來,中國隻是一小塊,湘潭縣更是連影子也找不到。這麼大的世界,這麼多的人生活在其間,有多少事情值得去研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