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裏集是南唐國最南麵的一個小鎮子。
它的北麵靠著大海,每日照耀整個南唐國的第一縷陽光從海麵爬起後,就是從這裏開始照耀整個大陸。
小鎮的南麵背靠南唐天啟山脈的餘脈“倉山”,連綿幾千裏的天啟山脈像一條長蛇一樣盤繞在中土大陸上,倉山就是這條千裏長蛇的尾巴,恰好倉山的尾巴在這裏又被鬼斧神工從中間劈開了一道口子,兩邊的懸崖峭壁夾著南唐國的第一大江望春江從這裏奔流如海。
所謂依山傍水的格局使這裏也成為南唐過達官貴人休閑避暑的好場所。
凡是在南唐有名望的官員貴人無不在這裏都置辦了一所宅子,閑暇之餘都會到這裏住上個十來天,放鬆放鬆心情,同時也為了品嚐品嚐幕裏鎮聞名天下的“鬆江魚”。
每日早上太陽初升的時候就是幕裏集開工打撈鬆江魚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鬆江魚都會由海裏麵回溯到望春江裏,因為要頂著湍急的河水向上遊,這個時候的鬆江魚魚肉緊繃,積蓄一夜的能量融入到了魚肉裏麵,這個時刻打撈起來的魚肉肉質最為鮮美,所以在南唐有著“君侯三更出門疾,隻為初升鬆江魚”之說,說的是南唐的君侯為了吃早上捕撈起來的鬆江魚,夜半三更便快馬加鞭的往幕裏集趕來。
鬆江魚的美味也讓南唐和大陸上的商人們蜂擁而至,收購鬆江魚然後走漕運,送到大陸上眾多的王侯貴人府中,以此獲利。而鎮子裏麵的大戶人家,貴人府邸裏麵的廚娘們每天早上則忙著洗刷著鍋碗,大廚們都擺弄自己的刀具,等著用送來的鬆江魚做一鍋主子們喜歡的美味的鬆江魚湯,據說每日一碗鬆江魚湯不但能補養身體還能延年益壽,所以集子裏麵的老爺們都養成了早上一碗鬆江魚湯的習慣。
於是打漁就成了這個鎮子裏麵人們的主要行當。
太陽要升起來的時候,小鎮外漁港裏麵就鬧熱起來了,一條條小船從漁港裏麵湧出去,女人們在船尾一邊互相招呼著,一邊大聲談論著昨天的收成,男人們把船倉裏麵的漁網拖到船頭上去,為今日的捕魚做著準備。
在幕裏集漁民家的小孩們自打出生就跟著大人們一起出海打漁,大人們也依照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的帶著自己的孩子們出海,教授他們打漁的技巧,當這些小孩們長大成人之後又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出海打漁,如此一代又一代,延續了不知道多少年,捕魚,成為他們一生中主要的事情,年複一年,日複一日這樣重複著,一直到老去。
出了碼頭來幾十艘漁船慢慢的彙聚成成一隻長隊浩浩蕩蕩的像漁場駛去。
在碼頭上細心的人們仔細一看都會發現,排在尾巴上的幾隻小船不像其它船一樣排成長隊,而是擠在一起,簇擁著一艘黑色的小漁船一起並頭向前。這些小船的船頭擠滿了小孩,站在船中間、船尾巴的小孩拚命的擠著坐在船頭的小孩,前麵的小孩被擠到船沿邊上,眼看著要掉到海裏了,個個都大叫著往後麵擠回去,而大人們在船尾上一邊搖著櫓一邊拚命的招呼著孩子,叫聲、吼聲、笑聲響成了一片。在幾艘小漁船簇擁中心的那艘黑色小漁船上,一個稚嫩的脆生生的聲音穿破這些嘈雜喧鬧聲傳到了擠在前麵的小孩耳朵裏麵。
船頭一個穿著黑色小褂的小孩在高聲的比劃著。
“話說蕭峰於三招之間,逼退了當世的三大高手,豪氣勃發,大聲道:’拿酒來!’一名契丹武士從死馬背上解下一隻大皮袋,快步走近,雙手奉上。蕭峰拔下皮袋塞子,將皮袋高舉過頂,微微傾側,一股白酒激瀉而下。他仰起頭來,咕嘟咕嘟的喝之不已。皮袋裝滿酒水,少說也有二十來斤,但蕭峰一口氣不停,將一袋白酒喝得涓滴無存。”這小孩說這一段的時候,雖然聲音稚嫩但是說起書來卻是豪氣幹雲,周圍的小孩一個個無比仰慕的看著這黑衣小孩,豎起一個個小耳朵害怕聽漏了一點。隨著小孩聲音的抑揚頓挫,小孩們的手一個個也跟著抓緊了又放鬆,放鬆了又抓緊,前麵的小孩在想要拚命坐穩的同時還要拚命的豎起了耳朵,漏掉任何一個字都會令他們遺憾良久。而後麵的,隔的遠了因為聽的不是很清楚,於是就玩命似的往前麵擠。
黑衣小孩不隻是說的繪聲繪色,而且還手舞足蹈將嘴裏說的一招一式都比劃出來,如此的深情並茂,就連船尾那個劃著黑色小船的漢子也聽的格外入迷,不時湊趣道:“我說小靈子,這個少林寺在什麼地方啊,在咱們南唐嗎?那個契什麼丹是也是歸咱南唐管嗎,咱南唐好像沒有出這種好馬的地方啊,好馬應該都是北荒才出的?”心裏非常遺憾昨日家裏那口子死活不要自己出海,說是嶽母大人來要,結果錯過了好幾大段,自己今日從半道走著走,聽的迷迷糊糊的,一下子搞不清楚那麼多奇怪的地名,人名以及不知道什麼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