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製度(1 / 1)

最有效的製度

李清林

峪北縣煤礦發生瓦斯爆炸,鬧出了人命。上級派專人下來調查,發現這個縣在安全生產方麵存在很多漏洞,責任層層追究下來,縣長被撤職。

新縣長張新走馬上任後,燒了一把大火,他要求在全縣範圍內開展煤礦安全大檢查,對安全生產實行目標管理,各有關部門和所有煤礦簽訂責任狀,要求“哪裏事故超標,先拿頭頭開刀”。

哪知一年不到,又發生了重大事故,死傷慘重。上級十分惱怒,派調查組進駐調查,發現礦裏雖然安全製度很健全,領導也一再強調,但貫徹乏力,使製度流於形式。縣長張新灰溜溜地下台了。

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第三任縣長李北到任後,專門設立了一個安全保障基金,為安全生產解決實際困難。誰知,事故仍然頻頻發生。李北也引咎辭職。事後李北才知道,撥下去的專項資金大部分都被礦上挪用,用來購買小汽車、出遊新馬泰了。

一連三個縣長落馬,峪北縣煤礦的安全生產問題成了一塊硬骨頭。為此,民間流傳開一句順口溜:“進了峪北溝,當官到盡頭,事故隨時有,神仙也撓頭。”

第四任縣長王真臨危受命,第一天上班就召集有關部門領導開會。聽完情況彙報後,他微微一笑:“此事不難解決,你們現在下去,如此這般辦理就是。”眾人領命而去,按縣長指示,逐一落實。果然,這一年全縣沒有一起事故發生,年底峪北縣還榮獲“全省安全生產先進縣”稱號。

事情一傳開,各地來取經的、報紙電台來采訪的絡繹不絕。當問及峪北縣的經驗和做法時,王縣長謙虛地一笑,說:“我們隻是在安全生產製度上增加了一條,問題就解決了。”

大家一聽這麼神,紛紛追問增加了什麼內容。王真輕描淡寫地說:“這一條就是:每天礦工們下井,必須有一名煤礦主要領導帶班,否則工人可以拒絕作業並照樣開工資,此規章由礦工們監督執行。今年縣裏沒操什麼心,各大小煤礦的安全保障基金不但沒挪用,反而都有大幅度增長,安全設施也全都到位了。你們說簡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