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誤人子弟中(1 / 2)

我回到自己的客房,發現冷情和張婕紓都在,張婕紓還拿了一把琵琶正彈著,彈的是《陽春》。

亦名《陽春白雪》,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複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曆來有“大陽春”和“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兩種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與十二段的樂譜;後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1951)所傳,全曲隻有七個樂段,可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的樂曲。“起”部標題名為“獨占鼇頭”,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結構上的擴充和緊縮等民間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變化發展,並以半輪、推拉等演奏技巧潤飾曲調,充滿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悅的情緒。樂曲開頭的八小節在後麵循環再現,是全曲各個部分的“合頭”。“承”部共兩段:“風擺荷花”和“一輪明月”。在八小節“合頭”再現以後,高音區展開的旋律更加花簇,結構也擴大了,情緒比“起”部更為熱烈。“轉”部包括“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三段,這是一個對比性的段落。

《八板》變體運用分割和倒裝、變化節奏等方法加以展開,並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樂材料。在演奏上時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尤其是第六段圍繞徵音彈出的一連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活力。“合”部標題為“東皋鶴鳴”,再現了第二段,並在尾部作了擴充。通過慢起漸快的速度,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並在每拍頭上加“劃”,不斷增加音樂的強度,使全曲在強烈的氣氛中結束。

一曲彈畢,我擊掌讚道:“不錯不錯,婕紓,你彈得很好嘛!把《陽春》的意境都彈出來了。”

張婕紓見到我回來,趕忙起身施禮道:“多謝公子誇獎!”

冷情見到我,款款步過來道:“公子,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還有剛才好像有人改變了天氣。”

我道:“那個人就是我啦!那個李世民果然厲害啊,我剛才教了套劍法給他。”

冷情道:“是什麼劍法啊?”

我道:“是我自創的‘驚雷九劍’。”

冷情滿臉誠懇地道:“公子,能不能教給我啊?”

我點了冷情的額頭一下道:“好吧!”

冷情雀躍道:“好耶,好耶!”

我又笑道:“不過要等到回去以後。”

說著不理冷情徑直向裏走去道:“剛才被婕紓的琵琶聲一逗,我的手也癢起來,我也來吹一曲。”

說罷坐到一架古琴前,絞了絞手指,靜下心,細細望著麵前的古琴,輕吐一口氣,緩緩放下雙手開始彈奏起來。琴聲如泉水般叮咚作響,清脆悅耳,一個個音符頑皮地蹦將開來,在房間內躍來跳去,引領著人們走進人煙寥寥的山野之中,傾聽自然的聲音,感受生命的甘露帶來的陣陣清涼,正是一曲《高山流水》。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說:"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就是說匏巴彈瑟時,連水裏的魚都要越出水麵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伯牙的成就來自其師成連的獨特教學方法,他年輕時跟成連學琴三年,技巧已經掌握,就是達不到精妙的地步。成連稱要帶他去見自己的老師,就把他帶到了蓬萊山,成連將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則乘船而歸。伯牙獨處山上,“近望無人,但聞海上汩沒崩澌之聲,山林杳冥,群鳥悲號,伯牙愴然歎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將聽到的聲音,看見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懷之中,果然韻律與心神合而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高超琴藝後,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采風。一天,俞伯牙帶著琴僮順漢水而下來到長江口,突然烏雲蓋頂,狂風大作。霎時之間,波湧浪翻,驚濤怒吼,將俞伯牙所乘的船顛得起伏搖晃。俞伯牙待風住雨停,站在船頭一看,隻見月兒初升,掛在崖頂,月影沉碧,波瀾不驚,杜鵑啼鳴,更添幽靜,不禁觸動樂思,犯了琴癮。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彈撥起來。一曲尚未彈完,突然琴弦斷了一根,按當時的說法,隻有遇到懂得音樂並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會崩斷。伯牙走出船艙,果然見到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鬥笠的樵夫,他手裏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伯牙就高興地請他到船艙中聽琴,換好琴弦後,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讚歎說:"太好了!多麼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音樂一停,樵夫就讚美說:"太好了,多麼浩蕩的江河啊!"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後,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