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龍遊太原下(1 / 2)

從長安到晉陽一路上的行人今天可謂見鬼了,走著走著就感到一陣狂風卷過,將自己吹得七葷八素,不辨東南西北,隻留下一條詭異的藍色光帶,隱隱約約還能聽到女子的笑聲,本來動聽的笑聲此刻卻顯得恐怖非常,定然是什麼女鬼了,於是長安到晉陽一路有女鬼出沒的傳說就這樣流傳開來了……

六百多公裏的路程,對於古人,是不可想象的,怕是要一天勞頓才能走完,而神騎落藍竟然在一盞茶的時間內就行完了,不過距我估計,這和它本來的速度相比已是連蝸牛爬都不如了,這當然是我限製後的結果,你說一秒鍾內就到了六百公裏外,還不把張婕紓給嚇死?不過就是這樣,也把張婕紓嚇得驚叫連連,讓我和冷情的耳膜經受了一番折磨……

落藍的速度漸漸減慢,我知道這是停止前的緩衝減速以減緩慣性的衝力,果不其然,不到一會兒,落藍就停在了一座不大不小的城門前,隻見城門上高掛匾額,上書:晉陽。

太原市是一個具有2500年曆史的古城,史稱晉陽,簡稱並,是山西省省會。始建於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時期,稱為晉陽邑,戰國初期為趙國都城。秦代,太原郡為全國36郡之一,西漢又稱並州,為全國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稱並州的淵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趙、後燕、前燕、前秦及北齊,都以太原為國都。隋朝時,晉陽在全國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發祥於晉陽,封晉陽為北都,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亦以太原為國都。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史載有“控山帶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譽,郭沫若先生也有“遠望太原氣勢雄”的詩句。到清代,太原已發展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商業、手工業城市。民國時期,太原即為省轄市。

太原位於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西、北、東三麵環山,黃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橫貫全市,流經境內約100公裏。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屏障,座落在兩山間的河穀平原上。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太原地處內陸,民風樸實、人傑地靈。曆代名人輩出,如:戰國名將廉頗,唐代宰相狄仁傑,文學家白行簡和他的哥哥大詩人白居易,詩人王翰、王昌齡、王之渙,宋代名將呼延讚、楊延昭,書畫家米芾,《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等均籍貫並州。

這又是一座曆盡滄桑的老城哪!我已見過江都揚州、京都長安、東都洛陽,現在終於見到了北都太原!說實話,我對太原不是很了解,但是一看到那和長安、揚州、洛陽一般無二的城牆上的斑駁痕跡,我就明白了――它也有自己的故事,無盡的故事……

我跳下馬,抱下張婕紓和冷情,然後遷起落藍的韁繩,向晉陽城內走去。晉陽城內雖不比長安繁華,但勝在並不喧鬧,民風淳樸,別有一種氣氛。走在安靜卻並不死氣的大街上,隨處可見麵帶滿足微笑的百姓,人人的步履都很輕盈,顯示出愉快的心情,路邊的乞丐也很少。看來這個李淵確是個有才之人,將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別有一番氣象,可算是亂世中的一片樂土,怪不得能夠在以後的天下爭霸戰中脫穎而出,建立中國悠悠五千年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李淵,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在位時間:618-626年。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時曆官禦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於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麵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麵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製,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製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製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製,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製、土地及課役等製度奠定了基礎。武德年間,統治集團內部充滿了複雜的鬥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勳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借故殺了劉文靜。秦王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他的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的地位的重大威脅。於是,雙方展開了劇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在這場政爭中,李淵則經常站在建成一邊。太子的心腹楊文斡受命召募壯士送長安,以供李建成發動政變時使用。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淵揭穿這件事,李淵盛怒之下產生了廢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但並未實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後,死於太安宮。廟號高祖。葬於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