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從厚可盈尺的手寫稿,到裝在指頭大小的u盤中的電子稿,最後付印出版,其中傾注了我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和淚水,已記憶不清。可讓我永遠難忘的則是我的老師、同學和朋友對我的幫助。

我本不是一塊寫小說的料,也沒有一個當作家的那些超長的特質,卻偏偏熱愛文學,憑著對社會生活的一些體驗,竟也不知深淺的提筆寫起了長篇小說。

路遙說,他的早上從中午開始,而我的寫作是從六十歲開始。

得知兒媳懷孕,我急了,那構思了很久的故事,如果在孫子出生前不能拉成初稿,那麼我寫長篇小說的夢想可能就要徹底破滅。因為在我妻子、母親的家庭角色中又將多個奶奶的角色,於是我白天黑夜地趕著寫。在那些緊張的日日夜夜,媳婦一邊孕育孩子,一邊讀研。我一邊搞家務,一邊“孕育”小說。工夫不負有心人,十個月後,孫子出生了,《血染白絲巾》第一稿也完成了。

此後,我一邊帶孫子,一邊“養”小說。沒有大段的時間,更別奢望獨自一人,到某個清靜的地方去潛心寫作。每天晚上十點以後,當全家人進入夢鄉時,我才取出稿子拿起筆,進入作品中的境界。在冬天的夜晚裏,我常常坐在床上,把稿紙放在踡起的雙腿上,為書中的人物哭,為書中的人物笑,直到孫子醒了,該衝奶粉了,我才又回到現實中。

我把清抄好的書稿送給老師,送給同學和朋友,征求他們的意見。曾獲得達·芬奇國際藝術大獎賽金獎,被收入《中國書法傳世十家》,發表過二百多萬字作品的賀誌乾學長,看完一稿後說,真誠、質樸,沒有流俗,是個正經東西。第三稿寫成後,就有人給了讓我受寵若驚的評價,正像中共陝西省委理論講師團原教研處處長、教授吳保民所言,此書乃為正義的呼聲,真理的呐喊。陝西教育學院教授,曾主編專著一千多萬字的張若希老師評價道,一部具有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成功小說,讀後使人震撼。以史為鑒,振興國家。

他們的話語,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支持和感動。想起有人為書中人物命運流下的淚水,有人在稿紙上留下寶貴的修改意見,我對自己說,必須堅持寫下去。我不斷地修改,小修之處,不計其數。大的修改,三易其稿。憑著一份社會責任感,一份對正義者的敬意,一聲對良知的呼喚,前後花了六七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三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血染白絲巾》。這裏,我要誠摯地向我的老師、同學及朋友道聲謝謝!向我的家人說聲謝謝,感謝你們幫我成就了這部小說。

就在這部小說即將付印出版之際,一聲“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到處傳頌。讀者朋友,你們可曾知曉,就為能“共享”,能“平等參與”,我激動萬分,感激涕零。我要讓我的作品盡快麵世,將以此書獻給在“運動”中敢講真話的人們,獻給因此而飽受磨難的人們,獻給並告慰那些為此獻出寶貴生命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