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地產市場啟動了(1 / 2)

晚清,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大清的一隅,上海在歐美列強的槍炮下開埠不過三十年,有個人來到了後世著稱於世的上海灘,那時甚至沒有十裏洋場,和那些號稱萬國建築博覽會的高樓,南京路也隻是個雛形,有的隻是海上吹過來的各式輪船,和碼頭上各種膚色、高鼻子、藍眼睛的洋人,那時候都是這麼叫的。

這時候的黃浦江兩岸還是古老樣式的磚瓦房,江南的青磚黑瓦、軒昂的徽派大屋,還有零零星星的西式洋房,那些哥特式、羅馬式、巴洛特式、文藝複興式的氣派不凡的建築,像鶴立雞群般俯瞰著芸芸眾生。

若說西洋古典建築樣式大多是采用石頭修建的話,自從西方人定義了現代水泥的鼻祖波特蘭水泥,也過去了好幾十年,鋼筋混凝土也在上麵說過的這個人來到上海前夕發明了。

我們中國人曆來津津樂道命裏注定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的命運就這樣在現代西方工業文明傳到古老中國之際,飄洋過海抵達了滬上。

而這時候,上麵說到的這些西洋建築正在用絕大多數大清帝國的人們沒有見識過的材料,修蓋著摩天大廈,那些腦後拖著一條長長辮子的龍的子孫,用摩登兩個舶來詞稱呼著日新月異的鬆江府上海縣。

俗稱的紅頭阿三的印度人和來自廣袤內地的各色人等,有腰纏萬貫來置宅子購地的,也有千裏迢迢來討生活的,更有懷揣夢想來闖世界的,上麵提到的這個人,在百度上是這樣定義他的,曆史人物,人物,名人,上海,房地產商。

他的名字叫做歐司·愛·哈同,一個英國籍的猶太人,本故事就是取材於他。齊白石先生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已經有幾位先生撰寫了哈同的傳記和故事,何必狗尾續貂。

曆史本來就是一幅長卷,工筆也好,寫意也罷,就如民間常說的前生來世,讀的是別人的故事,照見的卻是自己的影子,作者下筆一揮間,姑且將本作品中的主人公名字叫做亞拉伯罕亨同,一個土生土長的混血兒,一半是中國血統,而另外一半連他自己也不清楚了,因為當初是他如今的養母偶然收養了他,連她也沒有見到過亨同的父母。

說起房地產商,百度上是這樣定義的,房地產開發商,簡而言之就是買地蓋房子的,經濟學稱這種行為叫做開發。

而開發這樣一種徹底的市場行為,暗合了中國一個古老的觀點,順勢而為,上麵說過了古老而又封閉的大清帝國在東南沿海開了一條縫兒,而水泥誕生了、鋼筋混凝土的雛形也出現了,這些房地產必須的,都應運而生了,拿我們中國人的話說天時、地利有了,就差了成事在天、謀事在人,也就是人和。

錢鍾書先生曾經如此點評道:“那年春天,氣候特別好。這春氣鼓動得人心像嬰孩出齒時的牙齦肉,受到一種生機透芽的痛癢。上海是個暴發都市,沒有山水花柳作為春的安頓處。公園和住宅花園裏的草木,好比動物園裏鐵籠子關住的野獸,拘束、孤獨,不夠春光盡情地發泄。春來了隻向人的身心裏寄寓,添了疾病和傳染,添了奸情和酗酒打架的案件,添了孕婦”,拿來比喻初生的上海,晚清那段滬上動蕩歲月,你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