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研究家。筆名餘捷、柏香、白水、知白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因祖父、父親長期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幼年就讀於私塾,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朱自清著述近三十種,兩百餘萬言,除本書外,還有《背影》《雪朝》《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詩言誌辨》《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語文影及其他》等。
朱自清雖是一介書生,但愛國之心老而彌堅。毛澤東曾感慨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本書是朱自清專門討論新詩的著作,收有十五篇論作和一篇譯文。對於新詩,作者相信意義的分析是欣賞的基礎,故全書多從“解詩”出發,將新詩層層剝開,論及詩之動向、愛國詩、詩素種種、歌謠同譯詩、詩聲律等諸多方麵,範圍相當寬泛,並提出許多創見。書中所論,既是朱自清先生作為詩人的切身體會,又有作為文學研究者的獨到精辟,加之文法的清雋縝密,於今日詩歌賞鑒,依然有指導之用。
本書由上海作家書屋刊行,1947年12月初版,1949年4月二版,發行人姚蓬子。此次出版以二版版本為底本編輯整理,將繁體字堅排改為簡化字橫排,徑改書中刻印錯誤,標點符號按現代漢語使用規範處理,餘則保持底本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