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打算寫一部多卷本著作論述演員的技巧(所謂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
已經出版的《我的藝術生涯》是第一卷本,是這部著作的引言。
本書論述“體驗”創作過程中的《演員自我修養》是第二卷本。
最近一段時間,我開始編撰第三卷。在這卷中將講述“體現”創作過程中的《演員自我修養》。
——第四卷我將專門講述《演員創作角色》。
在撰寫這本書的同時,我應當出版一本含有一整套我建議采用的練習習題集,作為本書的附篇(《訓練與機械式的練習》)。
為了不分散我對這本巨著主線的注意力,我現在不去編寫這個習題集。我認為這條主線更重要和更需要盡快完成。
待表達完“體係”的主要原則之後,我再開始編寫輔助性的習題集。
無論是這本書,還是所有以後寫的書,我都不追求它們的科學性。這些書的目的隻是實踐性的。它們隻是試圖表達演員、導演和教師的長期經驗教會我的東西。
我在這本書中使用的術語,不是我妄造的,而是來自於實踐、來自於學生自身和初學表演的演員。在自己的工作中他們以口頭的名稱定義自己的創作感覺。他們的術語有價值,因為這些術語符合初學者的興趣,能夠被他們理解。
不要試圖在這些術語中尋找科學的根源。我們有自己的戲劇詞彙、自己的演員行話。這些行話是生活本身決定的。確實,我們也使用科學詞語,比如,“下意識”、“直覺”,但我們不是將它們用於哲學意義,而是最簡單的普通的意義。科學忽視了舞台創作領域,使其成為了沒有研究的領域,沒有給我們提供用於實踐的必需詞語,這不是我們的過錯。我不得不用自己的家常手段擺脫困境。
“體係”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自然地激起本性及其下意識的創作。
關於這一點,將在本書的最後的一章,16章中講述。應當特別注意這個部分,因為創作和整個“體係”的實質都在這部分中。
應當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和論述藝術。深奧費解的話語會讓學生害怕。
它們隻能刺激大腦,而不是心靈。由於這個原因,在創作時人的理智壓抑了演員情感及在我們的這一藝術流派中起重要作用的下意識。
但用“淺顯”的語言講述和論述複雜的創作過程是很難的。為了表達難以捕捉的下意識的感覺,文字顯得過於具體和拙劣。
這些前提迫使我為這本書尋找特殊的形式。這些形式有助於讀者感受在白紙黑字中講述的東西。我試圖通過形象的實例、描述學生做的練習和小品達到這一目的。
如果我的方法是成功的,那麼書中的白紙黑字就會因讀者自身審美感而活躍起來。那麼我就可以給他們解釋清楚創作作品和技術基礎的實質。
我在書中提到的戲劇學校,書中的出場人物在事實中上都是不存在的。
還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所謂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的著述工作。開始我做筆記不是為了出版,而是為了我自己,以幫助在我們這一藝術流派和心理技術學領域進行的探索。為了闡明自己的想法,我所需要的人物、話語、例證,當然都是引用於那時的、遙遠的、戰前時期(1907—19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