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我們星球的未來(3)(1 / 2)

德班協議旨在為應對未來幾十年的全球氣候變化確定新的路線,首次將所有主要排放國納入國際社會旨在控製全球變暖的努力中來,其“象征性意義”將遠大於“實質性進展”,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Christiana Figueres的話概括就是:“我對達成此項協議的國家致敬。為了實現通過長期努力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這一共同目標,所有國家都舍棄了本國十分看重的一些目標。”

氣候變化自身的複雜性、綜合性遠遠超過其他世界性議題。自1995年以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締約方大會每年召開一次。回望這麼多年的艱苦談判,雖然困難重重,矛盾尖銳,但隨著談判進程展開,很多變化已經發生,尤其是低碳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從長遠來看,氣候談判縱使並不完美,但對人類還是有著獨特的意義。

在整個談判的進程中,歐盟扮演著“準領導”的角色,一直在積極的推動談判進程。而了解在減排方麵一直較為激進的歐盟能源政策,也許可以使我們對世界未來的能源結構做出初步的展望。

2011年12月15日,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50能源路線圖”,即實現歐盟到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80%至95%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據介紹,歐盟將通過4種路徑來實現這一目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核能使用以及采用碳捕捉與儲存技術。

在路線圖中,可再生能源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歐盟預計,到2050年其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例將上升到55%以上;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麵,希望大力發展節能技術以降低能耗到32%到41%;核能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例仍將維持在15%至18%之間,而大力發展碳捕捉與儲存技術,將有助於減少32%的碳排放,雄心勃勃的歐盟委員會設計了不同的情景,以預測不同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在未來所占的不同比例,而這幾種情景的最終結果都可以實現減排目標。

我們沒有人知道2050年的真實世界究竟會發生些什麼,無數的設想又會有多少變為現實,但有一點是我們無法回避的,那就是地球環境正在督促每個人必須堅持行動,為未來帶來更多的希望之光。

而近日,英國倫敦大學的一個科學小組聲稱,他們發現了艾滋病病毒進入細胞核,進而破壞人體免疫係統引發艾滋病的關鍵機理,這一突破被認為提供了更有效對抗艾滋病病毒的新標靶,為未來艾滋病的治療帶來了新希望。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艾滋病病毒要進入到細胞核內,必須通過細胞核的大門——核孔複合體,但艾滋病病毒是如何通過核孔複合體的,至今尚未得知。而這一小組成員發現,艾滋病病毒衣殼會與細胞核孔複合體上的Nup358蛋白綁定,進而讓病毒進入細胞核,與DNA結合。這個衣殼蛋白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核孔複合體這把“鎖”,使得艾滋病病毒最終“破門而入”,危害人類。

過去幾乎所有的艾滋病治療都是瞄準病毒本身,但艾滋病病毒變異性極強,從而使藥物治療經常陷入無效的絕境之中。領導該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Greg Towers教授指出,對於艾滋病的治療來說,能夠領先一步來開發出新的治療策略非常重要。如果能夠使用藥物阻斷病毒進入細胞核的路徑,就能夠阻止病毒在體內的擴散,這是一種對抗艾滋病病毒的新方法,將使屢敗屢戰的艾滋病治療增加一絲光明的期待。

7 尋覓開拓“新能源”的新方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物理學教授Brian Greene曾這樣理解科學突破:“大家都從這個方向看問題,而你卻從後麵看過去。因為不同的思路往往可以發現全新的東西,而如果我們受控於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會被引導到同一個方向。從科學觀點來看,轉換視角非常重要。”

在熱情高漲的新能源領域,Brian Greene的說法正在被科學家付諸實踐:美國和瑞士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新的太陽能利用裝置。這種裝置從植物處獲得靈感,利用金屬氧化物為媒介,將太陽能轉化為“可儲存”和“可移動”的能量。

在各類新能源中,太陽能最受到青睞,因為它無任何汙染,更沒有能源短缺的說法。但是,由於到達地球表麵的太陽輻射的總量盡管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且受到晝夜、季節、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條件的限製以及晴、陰、雲、雨等隨機因素的影響,輻照度既間斷又極不穩定,而目前占據主流應用的光伏電池,使用的是光照半導體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的原理,一直存在著能量利用效率低、成本高、儲存難、占地廣等瓶頸製約。現在,為使太陽能在新的能源更替中取得相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新的技術突破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