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我國當代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的輿論調控研究”的結項成果。

之所以設計本研究題目,當時的考慮是:從學術的角度,我本人希望能研究一些問題。從現實的角度考慮是,隨著新聞專業化趨勢加強,麵對媒體單位的選擇性競爭,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缺乏專業優勢。我設想每一位碩士研究生能深入研究一個具體的社會現實問題,在本研究的理論框架下,把一個個社會問題的現實、政策、公眾認知以及媒體作為對象,認真做下來,雖不能成為該問題領域的專家,但至少算半個專家,似可以為自己的就業競爭增加些“專業”砝碼。

也許,是在我學術高調和現實功利的雙重感召下,同學們充滿熱情、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課題中。對於他們每一個人來說,這是一次嶄新的學術之旅,其中既有科研繁瑣的艱辛,也有思考的樂趣;同時又是一次人生的蛻變,其中既有磨礪的挑戰,也有學術的感悟。

尤其,麵臨就業的惶恐和論文交稿的倒計時,他們的壓力和膠著,作為導師的我感同身受。當課題即將截稿之時,他們已在自己新的工作崗位展開了新的篇章,而留給我的不僅僅是片片記憶。無數次的圍坐研討,既有思想的撞擊,也有溝通的愜意,也正是這“無數次”,使我原本模糊的科研思路逐漸清晰,也正是這“無數次”,我收獲了培養學生的感悟和樂趣。

當然,本課題的研究成果是我們師生共同的收獲。其中,各章節的完成情況:韓運榮:第一、二章;肖春明:第三章;黃田園:第四章;肖華:第五章;於盟:第六章;盧曦:第七章;米娜:第八章;趙芳:第九章;孫晶晶:第十章。另外,還要感謝邱學雷部分的資料整理工作。

作為指導研究生科研的處女作,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於是跨學科研究,研究者對於複雜的社會問題的駕馭確實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次,由於客觀條件所限,對研究方法的運用還缺乏一些精細度;再次,就研究對象而言,僅局限於報紙,或者說,影響日盛的網絡也給本課題展示了更廣闊的研究空間。可以說,對本研究局限性的認識也是收獲之一,因為這種認識是對研究的反思,高於研究。

真誠地感謝我的碩士生導師劉繼南教授,劉老師的教誨和關愛是我一生上進的動力。

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喻國明教授,每每在我思考的迷惑中給予適時點撥。

此部專著的出版得到了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的支持,謹致謝忱。

同時,要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社長蔡翔教授與程平編輯的悉心關照,感謝責任編輯趙麗華博士的盡心付出。

韓運榮

2011年1月於北京海特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