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裂變中的輿情態勢及問題治理是一個現實而急迫的大課題。社會轉型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社會的裂變過程,社會位置的差異、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見使這一過程充滿著隔閡、矛盾、誤解、偏見和衝突,而最為社會情勢表征的輿情恰是其中最為活躍和富有驅動力的一道社會景觀。研究社會裂變中的輿情態勢及問題的治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置身於當前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其現實景觀往往讓任何一個觀察者應接不暇。有人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起步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向者”。中國在同時經曆美國曆史上的好幾個發展階段——19世紀末期靠巧取豪奪及殘酷剝削致富的原始資本主義時代、20世紀20年代的投機金融風潮、30年代的農村向城市移民時代、50年代的“第一輛車、第一套房子、第一套時髦服裝、第一次大學教育、第一次全家度假”的中產階級消費時代,甚至還有類似60年代的社會動蕩時期的某些方麵。
當人們充分領略社會轉型展示其“硬幣”光鮮麵時,我們也就不能回避其“硬幣”的問題麵。20多年來平均9%的經濟增長率改變了中國,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在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裏,人們明顯感受得到社會經濟分化的現實。
大大小小的城市富裕起來,但許多農村地區和老工業區依然貧窮;雖然自己的日子好過了些,但比起那些真正的“富有者”,自己不啻於一個剛剛脫貧者。世界銀行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加入WTO的頭兩年,中國經濟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長,但收入分配極度不公平,其中最富有的10%人群收入增加了16%以上,而同期最貧窮的10%人群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這表明一些社會群體的收入甚至出現絕對下降。一些突出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大家有一定共識。老百姓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是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生產安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社會治安、社會保障等問題,這客觀地反映出改革多年積累了一些矛盾、經濟發展後出現了新問題,如改革中的巧取豪奪與官員腐敗、增長中的收入分配不公、發展中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且不均,以及普遍的社會信譽喪失、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等。
鑒於此,應對當前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問題,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當務之急。也許有人會說,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的重要領域,觀照社會問題、洞察社會問題抑或解讀社會問題是社會學者的任務,那麼,社會問題跟輿論學有何幹係呢?
事實上,無論對“什麼是社會問題?”的定義有多少歧義,回答這一問題的前提是有一個基本共識的,即社會問題離不開從社會性和問題性兩個層麵進行探討,或者說,社會問題的構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客觀上有“問題”狀態出現,即對公眾有負麵性的困擾狀態存在;二是離不開公眾主觀評價及其行為反應。比如交通擁堵,本身對公眾形成了一個“問題”性的困擾狀態,但很多大城市人們已習以為常,就不是“問題”。再比如,吸煙在某些地方是再正常不過的生活習慣,但在有些地方就是製定嚴格措施,加以製止的擾民“問題”。也就是說,對“社會問題”本身的確認,離不開社會成員的認知、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