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大局觀,諸葛亮是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觀點,而不是一統天下的大誌,很有見地,但沒有進取之心,為謀士,不能為主公謀取天下,也算不上是頂級謀士。
武功方麵,諸葛亮是一文人,手無縛雞之力,當他衝鋒打仗怎麼可能。
孫策暗暗想,難不成是有些人太過於神化了諸葛亮了嗎?
一對比之下,諸葛亮其實是沒有了什麼亮點可言。
“那就請主公,轉回江東吧!”
魯肅請求道。
“子敬說所,諸葛孔明是比不上子敬說的諸人,但依我了解,諸葛孔明是位全才,文能安國,策能定邦,天文地理了然於胸,雖不都是在其方麵,奪的頭籌,但是見多識廣。”
這樣的人才能考慮到全局,周瑜能文能武,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張昭能調度糧草,發展生產,卻也不能,識勢而為。
龐統心高氣傲,與諸人亦是合不來,都是看在孫策麵子上,眾人不和他計較,龐統可以為謀士,卻做不了相才,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性格使然。
武將與諸葛亮比就沒有的比了,一是文人,一是武將。
諸葛亮可以為帥,但是在無人可用之下,自保有餘,進取不能。
也可以為謀士,保一方安寧,合縱連橫,一統天下,遙遙無期。
亦可以為相,三載可富敵天下,國泰民安,是最好的職位。
諸葛亮如此全能,定可以考慮到內政外事相結合,什麼時候戰,什麼時候休,他能拿捏的準,調節好內部矛盾必不可少。
有諸葛亮在,不會出現對外征戰,中途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半途而廢。
諸葛亮的存在,可以為整個體係服務,知天時曉地利,雖都不是頂尖,卻都有所涉獵,這何嚐不是一種完美呢。
“主公既然去意已決,我也不再勸阻,祝主公招得賢才,共創大業。”
魯肅匆匆請辭,他要派人回揚州,把這消息告知周瑜,同時他要在南陽也要有部署,以防不測,做好迎接孫策的準備。
“真是皇上不急太監急。”
孫策苦笑低語,他現在隨便的一個舉動,都讓部下興師動眾了。
“孫將軍,你覺得這南陽風光可比的上你揚州的美景啊!”
五日後,孫策劉備策馬奔馳在長江的中上遊,沿岸而行。
“各有千秋!”
孫策回了一句,這荊襄之地,民風較彪悍,山陵眾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我今日是來和孫將軍辭別的,內務繁忙,我不像孫將軍一樣,手下人才輩出,可以無憂無慮看大江東去,就不能再陪將軍了。”
這幾日和孫策一起遊玩,是看不出孫策有什麼企圖來,劉備也放心離去了,這襄陽之地,水脈眾多,孫策這兩千騎兵也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劉備這也是變相的對孫策下了逐客令了。
“哪裏的話,我是一個武將,打架還可以,看文書就頭疼,哪贏得皇叔,文武雙全呢,能者多勞,皇叔忙去就是,我再看看兩天也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