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後記:文化與旅遊(1 / 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這對推動文化和旅遊相結合提出了明確要求。文化與旅遊兩者之間,具有天然的緊密聯係。

文化是旅遊之“魂”,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遊的品位、精神價值和人文含量,是旅遊業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撐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核心資源。旅遊景點往往沉澱、凝固著豐厚的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比如北京的故宮文化、皇城文化,西安的古都文化,上海的城隍廟文化、外灘文化等等,隻要是文化積澱厚重,發掘深入的城市,旅遊業一定發達。

2013,天津市就成功嚐試了“端午係列旅遊活動”。包括以石家大院堂會、五大道風情旅遊區、靜園、李叔同舊居、梁啟超紀念館、天津莊王府、霍元甲紀念館等為主要內容的近代中國看天津文化遊;以2013年中國·海河龍舟節、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古文化街“歡歌樂舞艾飄香、古文化街慶端陽”端午節係列旅遊活動、曹莊子熱帶植物園係列活動、希樂城少兒職業探索樂園活動、科技館係列活動、天津博物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等為主要內容的都市博覽遊;以魅力海河遊覽日遊、魅力海河夜景遊、出海觀光遊、曹禺故居、永樂橋天津之眼等為主要內容的海河風光遊;以“民族盛宴、粽情古舞”航母上的端午、極地全家“哏”、第三屆天津趕海節、中心漁港端午節活動、鯉魚門美景攝影征集比賽等為主要內容的濱海休閑遊;以北運河郊野公園、黃崖關長城係列旅遊活動、八仙山“八方共聚,同慶端午”盛夏端午文化節、七裏海濕地公園端午節活動等為主要內容的山野名勝遊。

這些文化與旅遊結合的有益嚐試,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模板。

漢沽被濱海新區定位為旅遊休閑區以後,我們的旅遊業開始萌動、發展,旅遊項目也破土而出。2013年6月8日,漢沽首屆飛鑔節成功舉辦,這也為漢沽提供了一個新的旅遊亮點。

漢沽擁漁鹽之利,河海之便,有著悠久的海鹽文化,濕地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但是我們目前的深度挖掘還遠遠不夠。就拿楊家泊地區舉例,漢沽最早的煮鹽業,其實誕生於楊家泊地區。

據史料記載,在漢代,蘆台曾經是古鮑丘水入海口,通過對古牡蠣堆、貝殼堤考古,可以得知,毗鄰的現漢沽的楊家泊、東尹、西莊坨、辛莊等聚落,成陸年代均在五千年前左右。漢沽的其他沿海聚落,當時還浸泡在渤海海底。

西漢時期,人們用蘆葦作為燃料,用大鍋取鹽堿土,熬製海鹽,楊家泊區域的蘆葦,到了深秋,可以任百姓樵采,因為燃料充足,煮鹽業因此興盛。海邊煮鹽為業的灶戶,最初也稱海邊“炊子”。——這些史料的記載,都是漢沽鹽業興於楊家泊地區的佐證。

進入東漢時期,曹操開鑿小鹽河,漕運漢沽以及楊家泊地區生產的原鹽。小鹽河的開鑿,標誌著漢沽以及楊家泊海鹽生產的發展,已達到一定規模。小鹽河就途徑楊家泊地區。

楊家泊於明永樂初年建村,以姓氏和水泊為名。後來,楊家泊地區大片土地劃歸長蘆鹽場,這就是為什麼楊家泊地區產鹽曆史可以追溯到西漢,但是,史書人們對楊家泊地區產鹽的記載,卻是文字寥寥的原因。但是我們應該尊重曆史,應該把楊家泊地區作為漢沽煮鹽業的發祥地去開發、宣傳。

楊家泊鎮蘿卜坨村,誕生了濱海新區第一家濕地旅遊農家院——陸強農家院。陸強休閑農家院位於濱海新區北部的楊家泊鎮,距漢沽城區10公裏,蘆台鎮6公裏,南鄰尹高疾速路1公裏,總占空中積為400畝,是漢沽精心打造的一個旅遊景點。休閑農家院樹立在生態農業根底上,設有農漁業協作社,並建立由農家四合院、可供400人同時就餐的農家餐飲大廳組成的生活區;自然生態濕地觀光區;對蝦、魚、蟹休閑垂釣區;雞、鴨、鵝、羊的畜牧養殖區;各種蔬菜、水果、糧食作物采摘觀光果蔬采摘觀光區等5個功用區。該農家院是以濕地觀光,劃船垂釣,水上別墅,情侶度假,農舍歇息、品農家飯,采摘果蔬,溫泉康體為次要特征的鄉村休閑莊園,讓遊客體驗水稻、玉米、雜糧、果、菜的種植,魚、蝦、蟹、雞、羊、孔雀等水產品和畜產品的養殖,消費綠色食品供遊客品味與攜帶,成為市民度假旅遊的又一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