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也會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或許對我們說:“誰欺負你爸爸(媽媽)去給你打他”。很平常的一句話,隻是為了體現父母對心頭肉的疼愛,但是,這句話可能會給一種心理暗示:別人欺負我,我不怕,我爸爸(媽媽)會給我報仇。再往下發展,或許會主動去欺負別人,反正有父母在背後撐腰呢。
本來父母要讓孩子勇敢一點,自強自立,但是,孩子會逐漸養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對強權的依賴心裏。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育者應該注意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
一位年輕的媽媽這樣“教導”自己剛剛上學的孩子。
■媽媽雙手叉著腰,好像在和誰吵架:“聽著,傻兒子!中午學校發水果,你一定要挑個大個兒的。一樣交錢,憑什麼咱們吃小的!”
她的聲音很大,好像自己的兒子受了什麼不公平的待遇和委屈。
孩子小聲說:“老師讓我們學孔融讓梨,在學校吃水果要挑小的。”
“瞎說!讓什麼梨呀,一樣花錢,就要挑大的!別當傻帽兒!”
孩子睜大了眼睛,看了看媽媽,走進校門。“孔融”卻被留在了校門外。■
“孔融”哪裏去了?被功利主義的媽媽“辭退”了。
有些年輕的媽媽自己的道德標準發生了質變,認為孔融把大梨讓給別人,純屬“弱智”,純屬“傻帽兒”。幾千年來,中國母親用來教育子女學會謙讓的傳統美德,被幾句粗魯的話毀於一旦!她隻想著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虧,可沒有想到,教育是從母親膝上開始的。凡母親所說的話,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品格。孩子吃個小梨,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而母親自私的溺愛教誨,卻會使子女和自己自食惡果。
■一個中學的學生出去郊遊,集體乘車,學生不給老師讓座的事,學校領導曾在家長會上提過。從學生那裏反饋回來的消息卻是:“我媽說了,交了兩塊五的車錢,就該有座。老師沒座,幹嗎不去再租一輛車?”如果你是那位站得腿腫的老師,你會怎樣想呢? ■
一個梨、一個座位,看起來是小事,但反應的卻是教育的失敗。
■爸爸媽媽送一個一年級的男孩子去上學。在校門口,孩子就是不進校門,定要爸爸喊他一聲“爸爸”。爸爸不肯,媽媽怕孩子上學遲到,央求丈夫說:“你就小聲叫一聲吧!”
丈夫拗不過兒子和妻子,隻好向兒子叫了聲“老爸”。
“哎!”兒子大聲答應著,大搖大擺地走進校門。■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會關心父母麼?
作為父母,不僅僅要教育孩子尊老愛幼,還要以身作則。做父母的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尊老愛幼,對夫妻雙方的父母盡孝道,你的孩子也會在這種耳聞目染中受到這樣的心理暗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深刻地影響到了他的弟子。子路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他的家裏又沒有稻米。於是,年幼的子路就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山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為父母做米飯吃。古人的精神在我們發展的過程中被遺失了,隻能說是社會的悲哀。
作為家長,必須要孩子知道尊老愛幼意味著一種感恩,意味著繼承,更是體現了一個人的人格。做家長的,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來逐步培養孩子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