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麗的家,還在半山腰,一條不到一米寬的小路就是他們進出的大道,譚曉麗到家的時候,她媽媽正在院子裏剝玉米,譚曉麗推開用葵花杆紮起來的大門,走進了院子,她媽媽抬起頭,半天才看出來是譚曉麗,也難怪,出去上學的時候,為了省點錢,譚曉麗幾乎不回家,每年的寒暑假,她都去勤工儉學,雖然不能補貼家用,最起碼家裏會少給她生活費和學費,畢業之後,她想掙點錢再回去,所以,三四年的時間,她和媽媽都沒見到過。
媽媽站起來的時候,趔卡了一下,顛著半邊的身子,用圍裙邊擦著手邊高興地迎了上去,看到譚曉麗因為上山額頭上的汗珠,媽媽慈愛的給他擦了一下,結果自己因為剝玉米沒洗手剛起來也沒擦幹淨,把黑灰直接擦在譚曉麗的額頭上,媽媽尷尬的看著女兒,一股暖流直接衝進譚曉麗心裏,她看著媽媽蒼老的麵容,佝僂的身影,眼淚在眼眶不停地打轉,可譚曉麗還是強作開心笑著看著媽媽。
“走,進屋吧”,沒有過多的言語,農村人的質樸,就是這樣,沒有虛假,沒有做作,進屋之後,一切都沒變,譚曉麗知道,這幾年,媽媽的生活還是沒有改變,媽媽還是那麼辛苦,看到這一切,心酸的淚水再也止不住,流了下來,媽媽拉著譚曉麗的手,仔仔細細的看著自己的女兒,孩子長大了,可是自己的這個家,還是這樣,村裏蓋了新房,每家一套,就在山下,條件很好,交通、飲水都很方便,而且還有電燈,有的條件好點的,還安裝了電話,買了汽車。可是那房子一家要交一萬塊錢,她沒搬過去,因為住進去,就要交錢,她要把錢存著,譚曉麗該到出嫁的時候了,她弟弟譚曉峰,也考上了大學,每年村子裏都來給她扶貧,可是她每次拿到那筆數量不多的錢,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山上好多地,幾家不種了,來找她叫她去種,每年一畝地還給她300塊錢,地理打出來的莊稼,都叫她去收,這些,孩子們都知道,孩子們也很爭氣,都上了大學,今天譚曉峰考上大學,譚曉麗既然還給她弟弟打來2000塊錢,媽媽知道,那是譚曉麗自己省吃儉用和出外打工辛苦攢下的,村裏也拿來5000塊錢,說是她們家兩個孩子兩個大學生,所以她更不能搬到山下去住,大家的錢都來之不易,自己不能拿著大家的錢去買那套房,譚曉麗現在畢業了,可以自己掙錢了,可是譚曉峰每年的學費要將近兩萬,他不能不為孩子打算。
媽媽的苦,譚曉麗都知道,媽媽不搬下去,譚曉麗也很理解,可是媽媽上了年齡,她們不在家,媽媽一個人住在山上,怎麼放得下心,媽媽和譚曉麗說了一會話,就去給譚曉麗做飯,譚曉麗走過去幫媽媽洗菜,母女兩個在一起,完全不在想起艱苦的生活,歡快的聊著天,譚曉麗給媽媽講外麵的世界,媽媽聽得津津有味,當譚曉麗說到嚴華一家的時候,細心的媽媽看得出來,自己的女兒,戀愛了,媽媽的嘴角露出開心的笑容。
吃過飯,譚曉麗開始幫媽媽做家務,打掃衛生,拆洗被褥,擦拭屋子裏麵已經能當做古董的僅有的幾件家具,看著女兒忙前忙後,媽媽心疼的說:“你快歇著,那些媽媽來做”,譚曉麗笑著看著媽媽說:“沒事的,我不累”,其實譚曉麗看得出來,媽媽根本就不再適合下地幹活了,至於媽媽說她自己來做隻不過是安慰譚曉麗的。
一個元旦,就這樣子度過了,譚曉麗雖然沒能和嚴華一家在一起,可是她覺得她回到了家,和媽媽在一起,是多麼正確的一件事,看來有些事,冥冥之中自由天定。元旦村裏又來人給譚曉麗家送慰問品,看到譚曉麗回來,大家很高興,都吩咐家裏人回家去炒菜然後端上來,要在譚曉麗家喝酒慶祝,譚曉麗的發小王虎生,看到譚曉麗回來,而且長成了大姑娘,格外高興,連蹦帶跳的跑回家告訴他媽,然後拿著煙酒提著兩個菜,來到譚曉麗的家,譚曉麗在次感受到當初在家的時候鄉親之間的真情和樸質。
從那天開始,王虎生幾乎天天要跑來,幫譚曉麗一起剝玉米,曬幹,在裝載蛇皮袋裏麵,全部剝完,又開著拖拉機裝上玉米,和譚曉麗去鎮上賣到了糧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