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囚徒巧選死法免死罪
古希臘有個國王,一次想處死一批囚徒。那時候,處死囚徒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砍頭,一種是用繩絞死。
國王派劊子手向囚徒們宣布道:“國王陛下有令——讓你們任意挑選一種死法,你們可以任意說一句話——如果說的是真話,就絞死;如果說的是假話,就殺頭。”
這樣的法令真是太奇怪了。可是,這批囚徒的命操在國王的手裏,反正是一死,也就顧不得多想,都很隨意地說一句話。結果,許多囚徒不是因為說了真話而被絞死,就是因為說了假話而被砍頭;或者是因為說了一句不能馬上檢驗是真是假的話,被看成是說假話而砍了頭;或者是因為講不出話來而被當成說真話而絞死。
國王看到他們一個個被處死,很開心。
在這批囚徒中,有一個很聰明的人。當輪到他來選擇處死方法時,他忽然巧妙地對國王說:“你們要砍我的頭!”
國王一聽,感到好為難:如果真的砍他的頭,那麼他說的話是真話,而說真話是要被絞死的;但是如果要絞死他,那麼他說的“要砍我的頭”便成了假話,而假話又是應該被砍頭的,但他卻說的又不是假話。他的話既不是真話,又不是假話,也就既不能絞死,又不能砍頭。
國王隻能揮揮手說:“那隻好放他一條生路了。”
國王那條奇怪的法令也就馬上廢除了。
[賞析]
囚徒的話“你們要砍我的頭”使國王陷入了二難境地:如果真的砍他的頭,那麼他說的是真話,按規定該絞死;如果絞死他,那麼他說的“你們要砍我的頭”就成了假話,按規定是該砍頭的。所以這句話使國王既不能砍他的頭,也不能絞死他,隻好放他一條生路。
(四)麥啟士德巧打比方免中計
中世紀時,有個埃及國王接連打敗了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王國。但他連年用兵,國庫快空了。此時,又急需一筆巨款,卻發現再也拿不出錢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猶太富翁麥啟士德的身上。
但他知道猶太人決不會輕易出錢,得做個圈套讓他鑽才行。國王思索了好久,總算想出了一個妙計——他把麥啟士德請進宮,擺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過三巡,國王噴著酒氣向富翁請教道:“麥啟士德先生,聽說您學識淵博,智慧過人,我想借此機會向您討教一個問題。”
麥啟士德見國王那副故作謙恭的表情,懷著戒備心理說:
“不敢當,不敢當,我麥啟士德不過是個酒囊飯袋而已。”
“不必謙虛,”國王繼續說:“聽說您對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請教一下,在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種才算是正宗呢?”
聰明的麥啟士德一聽此話,就知道國王在耍弄陰謀詭計,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貶低另外兩方,說不定會中他的圈套。這問題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個圈子再說。他想了一會,沉著地說:“陛下所提的這個宗教問題,真是太有意義啦!這使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許我講完那個故事的話,就一定能得到一個美妙的答案。”
國王點點頭說:“那您請講。”
麥啟士德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賞析]
從前有個大富翁,家裏有數不清的金銀財寶,特別有一隻稀世珍寶,是一隻閃爍著異彩的戒指,價值連城,富翁特別珍愛。臨終前,他在遺囑上寫道:得到這戒指的便是他的繼承人,其餘的子女都要尊他為一家之長,囑咐後代要永久地保存好這個傳家寶,不能讓他落到外人的手裏。
得到這戒指的子子孫孫,都用同樣的方法立遺囑教後代們遵守,誰得到戒指誰便是一家之長。後來,這戒指傳到某個後代手裏,他有三個兒子,個個受到他的鍾愛。在臨終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傳給誰。當時,三個兒子都向他請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辦法,隻得私下裏請來一個身懷絕技的匠人,仿造兩隻戒指。
私下裏分別傳給了三個兒子。這下可好,待父親一閉眼。三個兒子都拿出戒指作為憑證,要求以家長的名義繼承產業,可是誰也分辨不出哪隻是真品。於是,究竟誰應該做真正的家長的問題,直到現在還無法解決。
麥啟士德講完故事後,微笑地對國王說:“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賜給三種民族的三種信仰,難道不是跟這個情形一樣嗎?你問我哪一種才算正宗,其實,大家都以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們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義和戒律來,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教義、真正的戒律,以為自己是天父真正的繼承人。這個問題之難以解決,就像是那三隻戒指一樣,實在叫人無法正確判斷。陛下您說對嗎?”
麥啟士德是猶太人,肯定相信猶太教是正宗,但他不能這樣說,那正中了國王的圈套。麥巧妙地以故事打了一個比方,以此說明這個問題是“實在叫人無法正確判斷”的。
(五)教堂司事巧答國王成牧師
從前,挪威有個盛氣淩人的牧師,不管什麼時候,他看見公路上有人驅車向他駛來,他就在遙遠的地方耀武揚威地叫道:
“快離開公路,牧師來了!”有一次,他對著國王的馬車這麼喊叫。國王可不聽他那一套,照舊一直驅車向前。於是就這一次,牧師不得不把他的馬轉向路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