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後記(1 / 1)

本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整理加工的,雖花費諸多心血寫就,但行筆至文末,仍有許多未竟之語不知如何表達。依此惴惴之心,暫且化為激勵我日後努力修正和繼續完善的動力吧。然而,這終究是一個階段的結束。回眸四年,顧盼處收獲良多;駐足四年,唏噓間感慨頓生。

在寫作的過程中,首要感謝恩師王玉平教授。王老師始終對我嚴格要求,她對待學術的嚴謹和執著,對待生活的認真和堅持,對待學生的關心和負責,讓我看到了學術的力量、學者的良心,這也勢必激勵我在未來努力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感謝肖貴清教授,肖老師對我的學習和工作給予諸多幫助和照顧,而且在我人生最緊要處一語中的指出問題所在,讓我辨識出捷徑。

感謝各位博士同學,這幾年或理論爭鋒,或促膝長談,或把酒言歡,定格在每個瞬間的都是幸福和情誼。每個人呈現出的人格畫卷將是伴隨我一生的財富,你們是我永遠的朋友。感謝我身邊的摯友,在我寫作的瓶頸期隨時隨地充當我的“精神垃圾桶”,讓我真切體會到友情的堅固和溫暖。

感謝我的先生和兒子。在寫作的過程中,先生楊筱柏陪同我深入幾個省市的農村,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調研和數據分析,也承擔了後期的校對工作。在生活中,更是用寬厚和包容讓我感受踏實和依靠,用睿智和幽默為我驅走煩躁和焦慮。兒子以其年幼的理解力寬容我對他的疏忽,用他稚嫩的語言屢屢帶給我歡笑和快樂。正是家人在背後莫大的支持和關愛,讓我有足夠精力去完成繁重而艱難的寫作任務。作為後記,其實並不容易,萬千感念似乎也難以用短短的言語來表達,沉澱於心中的是對鄉村文化永遠的熱愛,對身邊每個人最真誠的愛和祝福,更有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和因努力而帶來的真實感。

當然,最後特別指出,本書為作者2012年承擔的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最終成果,項目編號:HB12ZX004。同時也得到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重要學術著作出版資助,才得以付梓。

趙霞2013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