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速地和陌生人建立友誼
想要迅速地和陌生人建立友誼,就要盡可能地進行深入的交談和交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了為成功的交談開好頭之外,還要特地尋找出後續話題。下麵分別從兩個方麵進行詳細介紹。
(1)三個最有用的談話開端
遇到初次見麵的人,假如你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對方的興趣上,和他開始談話就很容易了。有很多開始攀談的方法都可用來控製局麵,讓對方開口,但按其重要程度排列,一個人的姓名、職業和愛好是三個最有用的談話開端。
①別人的姓名對他來說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因此你隻需說:“你的名字真讓我好奇,我想我以前從沒聽到過,你能和我講講它的出處和意思嗎?”
哈裏?貝洛斯是一處苗圃批發行的地區銷售經理。他們公司多年來一直試圖拉到一個叫彼得?梅諾斯基的大零售商。已經有好幾個推銷員都找過他,但都沒有結果。最後總裁把哈裏叫來讓他為此跑一趟。
貝洛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每一個推銷員去調查,每個人告訴他的都一樣:梅諾斯基先生特別在意自己名字的發音和拚寫。
因此,貝洛斯到圖書館查梅諾斯基這一姓氏的民族起源,之後才去拜訪他。
剛剛被帶到他辦公室,貝洛斯就說: “我很早就想見到您,梅諾斯基先生,您知道我一直對姓氏的民族起源很感興趣,這是我的一種愛好。目前我知道您的姓氏源於斯洛伐克語,但我沒能查到它的意思是什麼。我知道您的名字‘彼得’意思是可靠、可信賴,但字典上卻查不到您的姓是什麼意思。您能告訴我嗎?”
梅諾斯基先生盯著貝洛斯說:“你怎麼知道我是斯洛伐克,人?你怎麼知道我不是波蘭人?所有的推銷員好像都認為我是波蘭人!”
“因為您的姓氏。”
“天哪!你真聰明,”梅諾斯基說, “我想我願和你做生意。”
後來,他跟貝洛斯講了他父親到美國時身無分文,舉目無親,還談了一個多小時他的家庭背景,他父親的祖國,他的愛好和興趣。
然後,貝洛斯帶著迄今為止從苗圃零售商那裏得到的最大訂單離開了。從那時起,梅諾斯基就成了他們的穩定客戶。
②每個人都願意告訴你他們幹什麼工作。你隻需說:“我一直對您的職業感興趣,您能告訴我一些有關您的職位和您所做的工作的情況嗎?”這通常足以讓對方滔滔不絕講上整整一個鍾點或更長時間。有一次,戴爾讓一位年輕的電腦程序員向他解釋自己的工作。他告訴了戴爾有關電腦的很多事情,戴爾快要被那些技術名詞淹死了。事實上,你很可能像戴爾一樣得到許多許多信息,但這時候一定要耐心,記住你的目標是為了支配和控製對方。
③讓對方談論其愛好。多數人都有某種業餘愛好,或是打獵,或是垂釣、打保齡、高爾夫、園藝、音樂等等。很多人在業餘愛好和在自己的職業上一樣都是專家。他們通常都愛談論其愛好。想成為他們的摯友隻需問問他們的愛好即可。
(2)巧妙地尋找話題
此外,在與陌生人相處的時候,為了找話題,還可參考如下技巧:
①中心開花。麵對眾多的陌生入,要選擇眾人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大家的興奮中心。這類話題是大家想談、愛談、又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能說個不停了,以致引起許多人的議論和發言,導致“語花”飛濺。
②即興引人。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興引人”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聯想。
③投石問路。向河水中投塊石子,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就能有把握地過河。與陌生人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如在聚會時見到陌生的鄰座.便可先“投石”詢問:“你和主人是老鄉呢還是老同學?”無論問話的前半句對,還是後半句對,都可循著對的一方麵交談下去;如果問得都不對,對方回答說是“老同事”,那也可談下去了。
④循趣人題。問明陌生人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人話題。如對方喜愛象棋,便可以此為話題,談下棋的情趣,車、馬、炮的運用,等等。如果你對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談得投機。如你對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個學習機會,可靜心傾聽,適時提問,借此大開眼界。
引發話題方法很多,諸如“借事生題”法、“即景出題”法、“由情人題”法,等等。可巧妙地從某事、某景、某種情感,引發一番議論。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導出對方的話茬兒。
⑤適時切人。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插入交談,適時的“自我表現”,能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談是雙邊活動,光了解對方,不讓對方了解自己同樣難以深談。陌生人如能從你“切人”式的談話中獲取教益,雙方會更親近。適時切人,能把你的知識主動有效地獻給對方,實際上符合“互補”原則,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礎。
⑥借用媒介。尋找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語言,縮短雙方距離。如見一位陌生人手裏拿著一件什麼東西,可問:“這是什麼?……看來你在這方麵一定是個行家。正巧我有個問題想向你請教。”對別人的一切顯出濃厚興趣,通過媒介物引發他們表露自我,交談就會順利進行。
2注意小節,尊重對方
有人總認為要成大事就要不拘小節,否則就會被小節拖累,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妥的。注意小節是對事情的周密安排,是一種負責的表現。比如,要接待一位客人,可能就要從接客人用的車到路上談些什麼,安排在哪個酒店,甚至他喜歡抽什麼煙都要細加考慮,隻有這樣,才可能給客人留下較好的印象。
和人初次見麵,尤其要注意小節,因為它決定是否給人留下較好的第一印象。在生活中這種初次見麵往往經常碰到,如和客戶談生意,和新朋友見麵,招聘麵試等等.在見麵之前,最好能對對方有個較全麵的了解,以便能在交談中處於主動。對別人的預先了解也體現了對對方的一種尊重,見麵之後一句“我知道你很喜歡收藏,我也很喜歡集郵,什麼時候好好向你請教”,相信馬上能引起對方的好感。在見麵時,衣著打扮當然也不能忽視,不一定要非常正規,隻要得體就行。參加婚禮穿運動服肯定不行,而約朋友出外遊玩,穿休閑類衣服則是最恰當不過了。和人約好見麵,最重要的是不能遲到。交換名片。之後看都不看就塞進口袋那也不妥。當然談話的時候肯定要找機會談談自己,也不要忘了找機會讓對方談談感興趣的事。如果要抽煙,最好要征得對方同意。如果你的任務是接待客人,能在他的酒店客房裏預先送放一束鮮花和幾句歡迎辭,客人一到房間肯定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當然除了和人第一次見麵要注意小節之外,和長輩、領導在一起也要特別小心。見了麵,微笑著主動打招呼這是起碼的規矩。當你有急事要進領導辦公室,千萬別忘了敲門。當你和領導的觀點有分歧,當麵爭論當然是最不理智的辦法,如果覺得一定要闡明你的觀點,也要懇求領導給你機會,單獨找時間說明,千萬不能當著眾人的麵“直言”。如果萬一領導誤會了你,你也得學會忍耐,不要當麵頂撞,最好是事後單獨說明或送條子說明。另外,如果跟著領導出外應酬,不能過分地表現自己,隨時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平時,即使領導對你很好、很隨和,甚至經常和你勾肩搭背,你也千萬不能衝動,不能反過來也勾肩搭背,特別是有外人在場的時候。領導和你親近是顯示他的平易近人,領導總比別人感到孤獨,因為他們必須讓所有人都尊重他,他希望表現得平易近人,同時又希望你能尊敬他,所以你最好讓領導主動和你親近而切莫沒大沒小地和領導親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讓領導有種不尊重他的感覺。
和朋友在一起最容易忽視小節。雖然和朋友在一起可以隨便些,但也絕不能太肆無忌憚。當你不拘小節到讓他感覺不尊重他的地步,那就過分了。假如你自以為和朋友關係好,隨便拿他的東西用也無需打個招呼,很可能哪一次,朋友就生氣了。當有人向朋友借東西,你替他做主答應或拒絕,這都是很不妥的行為。隨意看朋友的日記和信件那就更闖禍了。
總之,我們做任何事都先考慮一下,這樣做會不會妨礙別人,是不是不尊重對方,那麼許多小節問題你就都能注意到了。
當然,尊重對方不等於對對方百依百順。在許多情況下,適當的拒絕也是必要的。
人生最大的教訓之一是要懂得如何拒絕,其中最重要的拒絕是拒絕為你本人做某事或拒絕為他人做某事。有些活動並不太重要,徒耗寶貴的時間。而更壞的事情是隻忙於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這比什麼都不幹還要糟糕。要真正做到小心謹慎,隻是莫管他人閑事還不夠,你還得防止別人來管你的閑事。不要對別人有太強的歸屬感,否則會弄得你自己都不屬於自己了。你不要濫用友誼,也不要向朋友要求他們不想給的東西。過猶不及皆是害,和別人打交道尤其如此。隻要你能夠做到適中和節製,你就總能得到他人的青睞與尊重。能做到有理有節是很寶貴的,這將使你永遠受益無窮。你要有充分的自由熱情關懷盡善盡美的事物,決不要糟蹋了你自己的高雅趣味。
3把握建立深厚友情的細節
為了建立深厚的友誼,有以下幾個細節不能不注意:
(1)以友為先
許多人都說:“我想多交些朋友,就是沒有時間。”其實,隻要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就能騰出時間去做。要想騰出一點時間來給朋友,隻需動一動腦筋就能辦到。
馬嘉麗是一位忙碌的律師,但她巧用心思,跟友人保持聯係:跟甲友一同逛街購物,跟乙友打網球,跟丙友一起到一家平素喜歡的館子去吃午飯。艾達有一本“友誼簿”,在每個月的第一天,她都會從抽屜取出這個簿子,看看有哪些朋友已經一個月沒有聯絡,然後打電話給他們。
把時間留給朋友,家裏也許會因你沒時間收拾而稍微淩亂了一點,院子裏草蔓生得過長了些,或者會錯過幾個電視節目。不過,為了友誼,這些小小的代價何足掛齒?
(2)注意小節
陪朋友共渡難關固然重要,但一些似乎無足輕重的表示關懷的行為,例如打個電話祝賀生日,寄個問候卡並寫上“背痛好了沒有”之類的問候,都能聯係友誼。
《終生朋友》一書的作者史蒂芬?達克,請人們回憶他們一天之中最重要的對話。他發現,那些最要緊的談話通常隻有兩三分鍾。達克說:“能讓你的朋友知道你關心他們的,不是談人生意義的長篇大論,而是諸如‘祝你謀職麵談成功’之類的幾句話。”
(3)要敢於表達真實的你
有些人拒絕向朋友坦露他們的內心。他們不敢在朋友麵前發泄自己的恐懼、失望和消極情緒。可是,不管在哪一段友情中,都有要打開胸懷說真話的時候。 艾琳在學校裏和另外兩個女孩很要好,有一個星期天,這兩個朋友結伴出去購物,沒有邀請艾琳,使她很傷心。她們二人回來時,艾琳第一個本能反應是假裝不在乎。可是由於她實在覺得委屈,結果脫口而出,把她的難受心情說了出來。這兩個女孩突然明白了她們之間的友情對艾琳多麼重要,連忙同聲向她道歉。於是,16歲的艾琳便在友誼方麵又上了寶貴的一課:必須讓別人了解你,別人才會覺得跟你沒有距離。
或許你會以為,如果你讓朋友看到你的缺點,他們對你的好感就會減少。其實,他們可能反而因此更喜歡你。達克指出,在友誼剛建時期,坦然承認自己的缺點可以使你更令人喜愛。
每逢有位朋友因為做了某件蠢事或尷尬事而懊悔不已時,馬克就會把自己做過的一件傻事告訴他:“有一次我在前往機場途中停車下來寄信,。結果將機票也一並投進了郵筒}”
朋友在告訴我們並不是隻有我們才有弱點時,他們其實是在鼓舞我們。因此,讓朋友清楚認識真正的你——不完美的你——是非常重要的。
(4)千萬不要苛求
我們跟朋友相交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就會想起一句俗語:“日久生厭”。我們可能開始注意到他們有些行為很令我們生氣,例如:“理查總是小題大做”或“米麗莎老是拍別人馬屁”。可是我們不應太挑剔:朋友的“缺點”也許隻是喬裝了的美德。
70歲的藝術家安妮有位81歲的朋友老是不認老,愛胡鬧,使每個人都感到頭疼。安妮回憶說:“我滿70歲時,心情惡劣透了,因為我覺得自己已老朽不堪。但我這位‘老’朋友為我開了一個慶祝70歲的生日會,並且在聚會中堅持要大家跳繩、玩跳房子遊戲、擲飛碟、到草坪上在灑水器之間奔跑。我們那些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看到我們這樣,全都嚇壞了,怕我們之中有人會摔斷腿或扭傷腳。可是,我一輩子從未那麼開心過。”
馬薩諸塞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羅柏?韋斯說:“建立友誼的良方,是大家既要有相同也要有相異之處。大致上氣味相投,才會彼此了解;適量的誌趣相異,才可互通有無。”
(5)不要斤斤計較
對於做朋友所應盡的義務,人們往往很執著:上一次電話是誰打給誰的?上一封信是誰寫的?如果你能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你一定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紐約市某旅行社的老板史蒂拉?伍爾芙,借旅行的機會在世界各地結識了幾十位朋友。她憑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她在交友之道上,奉行大仲馬對友誼所下的定義:“不念所施,勿忘所得。”
史蒂拉見到朋友有困難,必定全力幫忙。朋友遭到解雇,她就雇用他在她的旅行社裏工作。她的單身朋友感歎孤獨寂寞,她就替他牽紅線。但是,史蒂拉從不把她給別人的恩惠記在心上,倒是常把朋友給她的回報掛在嘴邊。
(6)給朋友幫助你的機會
給予比獲得更令人開心,但讓朋友知道你需要他們也很重要。正如你覺得幫朋友是件樂事一樣,你也應該給朋友幫助你的機會。
有一次,安娜要到另一個鎮去采訪,但她的汽車卻壞了。她的朋友瑪麗自告奮勇,願開將近100公裏的車送她去。可是安娜不想麻煩她,拒絕了。
安娜掛上電話時,從瑪麗的聲音中感覺到她似乎十分失望。從那時起,她們的友誼冷淡了下來。後來,有一天,安娜打電話給瑪麗,說自己將要去度假,但不知如何處置她的貓。“讓我來照顧它吧!”瑪麗熱切地自願幫忙。這一次,安娜滿懷感激地接受了她的好意。此後,她們的友誼加深了。這個經驗使安娜體會到有句話說得一點沒錯:“如果你想某個人成為你的朋友,請他幫你一個忙就行。”
(7)跟朋友一起歡笑
某次戴爾坐飛機到另一個城市去時,坐在旁邊的一個男人向他抱怨說:“我有個朋友真氣人。她明知道我討厭賭博。但在我61歲生日的時候,你知道她送些什麼給我嗎?是61張彩票——一歲一張!”
這個男人把手伸進他外套的口袋,掏出一個裝著一枚翡翠戒指的小絲絨盒子。他告訴戴爾:“這是準備送給她的。”戴爾不解地問道:“既然你的朋友令你那麼生氣,為什麼你還要送這可愛的戒指給她呢?”那個男人露出了一個狡黠的笑,回答說:“因為她喜歡首飾,但卻極討厭綠色!”
這對已經交往了20年的朋友,每年都好幾次互送不合對方心意的禮物,借以逗對方發笑。
醫生兼作家威廉?歐斯勒爵士把笑聲形容為“生命的音樂”。笑聲能使朋友開心一整天,令友好情誼更上一層樓。
《和平、關愛與治療》一書的作者柏尼?席格爾醫生,有一天接到一位警察朋友的電話,聽到這位朋友絕望地說:“我已生無可戀。我打電話來隻是跟你道別,因為我要自殺了。”席格爾立刻語帶雙關地說:“要是你這樣做,那我就一輩子都不再跟你說話了。”那位警察朋友沒想到席格爾會這樣說,先是一愣,接著就笑了出來。結果,他並沒有開槍自殺,反而決定去跟席格爾來一次促膝談心。
交友要付出代價,朋友會要求你為他們付出很多。可是,為了友誼,這是值得的。到最後,你會明白作家斯蒂文生說的那句話:“朋友是你送給自己的禮物。”
4 避免與朋友交往的1O大誤區
許多人交友處世常常涉人這樣的誤區:好朋友之間無須講究客套。他們認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親密信賴,如兄如弟,財物不分,有福共享,講究客套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實,他們沒有意識到,朋友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幹涉和控製。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不講客套,這樣,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係將不複存在。因此,對好朋友也要客氣有禮,可以不強調自己的“麵子”,但不可以不給朋友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