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靠近蘭亭(1 / 1)

在中國,亭台樓閣一直都是風雅的發源地。所謂風雅,風情雅致也。亭台樓閣多為風景的眼,也是風景之性靈,是人文與環境的契合,更是人文對環境的升華。

而蘭亭,在眾多的亭台中,別具魅力,雅韻突顯。這正是緣於永和九年的那次蘭亭雅集。是地傑成就了人靈,還是人靈提升了地傑?抑或是人靈與地傑,一旦碰出火花,便將萬世流芳。而蘭亭正因了王羲之的《蘭亭序》而千古逸芬。

二十五年前的那個夏日,我隨蕪湖市書協代表團慕名前往紹興,拜會蘭亭。那時候,對於書法,我尚未入門,對蘭亭的興趣遠不及對魯迅筆下的烏篷船和茴香豆的興趣大。

二十五年前的紹興是座整潔小巧的縣城,我們沿著魯迅故居的方向尋覓,從“魯四茶館”到“孔乙己商店”,讓我們駐足的“鹹享酒店”仍舊是黑色木質結構的矮房,魚鱗似的瓦棱間青青的苔草透著靜雅古樸。店內坐著幾位五十來歲的當地人,一碗黃酒,一包茴香豆,一碟豆腐幹,泛泛地聊著,細品生之悠然。

在魯迅故居,百草園內依舊雜草叢生,低低的矮牆靜謐地隱沒其間,凝神處仿佛還可聽到蟋蟀的叫聲。“三味書屋”也依照當年的陳設向遊人開放。

離魯迅故居不遠,便可找到“青藤書屋”,那是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的故居,黑色的院牆立在小巷深處,沿石子路漫步過去,院內翠竹依依,芭蕉翩翩。苔草漣漪的古井內,朱紅色的小鯉魚泛著粼粼金光,蒼蒼古木上的老藤盤龍般縈繞至屋頂。步入室內,還可見到幾幅徐渭的書畫作品,但那都是摹本。事實上,徐渭一生窮困潦倒,應該不曾享受過此等雅舍。後人依據構想築建而成,以表達對這位才情洋溢的書畫家的敬仰之情。

在紹興,不可不去的地方還有沈園,那是當年陸遊和前妻唐婉再次相遇並寫下千古絕唱《釵頭鳳》的地方,不過,詩詞猶存,舊景已沒。我在傍晚時匆匆趕到那兒,空空的園子裏,我隻見到一個年輕人在古井邊打水,零星的綠葉在晚風裏輕曳,八百年的時光已在“錯、錯、錯”與“莫、莫、莫”之間凋謝。

沿著紹興文人的履痕,我從晚清走到明末,再從明末追溯南宋。次日清晨,我們將尋著晉人的足跡前往蘭亭。

蘭亭在紹興城外,會稽山南麓。這兒曲徑通幽,紫竹搖曳,古木含煙。鬱鬱蔥蔥之中行數百米,漸聞溪水潺潺,尋聲望去,見有一亭立於溪邊,亭內有一立碑,碑上刻有“鵝池”兩個大字。相傳,這遒勁灑脫的“鵝”字便是王羲之的手跡,而沉著雄渾的“池”字則為王獻之所書,溪上有石板曲橋,小橋流水處溢著清涼雅韻。

走過溪橋,舒目望去,這兒每相隔三十米便有一亭,亭內碑文羅列,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禦碑亭”,高大的石碑上刻著康熙皇帝臨寫的《蘭亭序》,通篇沉著健勁,骨氣洞達,背麵是乾隆皇帝巡遊蘭亭時揮就的一首詩,飛動的線條,磅礴的氣勢洋溢著君王的恢宏與飄逸。

而曲水流觴的情境,最為詩意盎然。靜靜地在溪邊小坐,看遊魚淺戲,聽水花輕唱,有清風送爽,又有美酒在杯,那樣的暢懷於文人雅士,足以引發文山詩海。而於書聖,便誕生了千古佳作《蘭亭序》。蘭亭從此名揚世界,蘭亭從此成為騷人墨客心中的聖地。

正是緣於二十五年前的那次拜會蘭亭,我便與書法結下了一生的緣。很難預想人的一生會哪個十字路口,突然轉身堅定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二十五年前的那次拜會,我本無意要靠近蘭亭,隻是沿溪看景,隻是隨眾而行。而二十五年後,我居然成為“蘭亭獎”的得主,“蘭亭”也成了我心中引以為傲的新內容。

是機緣吧!上蒼安排了我與蘭亭的相遇,我也於此找到了寄托才情的小天地。那就讓我,用一生來靠近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