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後記(1 / 1)

英國著名作家羅斯金曾說,一切書籍都可以分作兩類:一時的書與永久的書。永久的書是如何寫成的呢?那是因為作者發現了某些事物真實而有用,或者美而有益,對這些事物,他又特別地了然於胸,不論是某種真知灼見或某種認識,都恰是他的世間緣分所允許他把握的一樣:“這才是我的精華所在,至於其餘,無論飲食起居,喜樂愛憎,我和他人並無不同;人生朝露,俯仰即拾,但這一點我卻見有獨到:如其我身上還有什麼值得人記憶的話,那就以此為最。”因而,他感到有話要說。而且,不僅如此,他還要確信:“據他所知,這話還不曾有人說過;據他所知,這話也還沒人能說得出。”因此,他不能不說,而且還要盡量說得清楚而又優美。這樣寫出來的才是他永久的著作。

對照羅斯金的標準,我自感難以達到,隻能勉強而已:據我所知,這話還不曾有人詳細地說過;據我所知,這話也還可能對一些讀者有一些啟發思路的價值;而且這也恰是我的閱讀機緣——對創造學、科學學、哲學、管理學和閱讀方法論的綜合興趣,才有這個決定來寫這樣一本書。回想起來,機遇還是占了大半因素。

最後,我還想說一下,本書雖然是一本論述創造性閱讀方法的書籍,但這些方法背後隱藏著的方法論思想,卻可以被更廣地拓展。因為這些方法比較係統地分析了閱讀活動的各方麵:文本——作為創造的產品;作者——作為創造的主體;讀者——作為再創造的主體;寫作思維——作為創造的過程。事實上這已比較係統地整合了創造性研究的全部進路,因此,這樣的一種閱讀方法論,在某種程度上說,已是一個同時包含對人類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研究的過程。同時,這也使得我們在本書中論及的閱讀方法論,已成為一種不僅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還有一定的哲學價值的方法論、一種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方法論。我相信,這些方法論思想,作為一種視角和知識載體來幫助研究其他學科的一些主題,可能仍具有很大的潛力。

此書的寫作開始於2005年1月1日,其時我正在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回浙江樹人大學後繼續進行了寫作和修改。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領導、同事、朋友和家人們的關心支持。在此,我要特別地感謝學校領導朱玉校長、梁樹德書記、徐緒卿副校長、童國堯副校長等對我工作和學習、生活等多方麵的關心和支持;感謝我在訪學期間的導師傅世俠教授對我學術上的指導;感謝家人的巨大付出。當然,在書稿出版之際,我還要感謝浙江樹人大學學術專著出版基金提供的資助;也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的孫秀麗老師,她為本書的出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是為後記。

湯建民

2007年5月於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