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後記:“藝術特色”讓我們感受幸福——田靜芳(1 / 2)

飽含我們師生真情實感的征文活動結束了,在這部書的編輯評獎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被一次次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的藝術特色校的創建之路,完全施行以人為本的原則,讓我們的特色與學生的愛好發展緊密結合,平靜中充滿著張力,張揚中舒展著個性。從嚐試著起步,曆盡坎坷,集腋成裘,直至今日形成了係統化的藝術教育的“三、四、五”工程。即三節課(形體與舞蹈、形體與健美操、樂器進課堂);四個一(每天一個大課間、每周一次音樂會、每學期一次展示會、每學年一次藝術節);五個藝術門類的選擇(選擇學習繪畫、舞蹈、健美操、聲樂、器樂)。

一、實施課程內容的改革、創新,“三節課”成為特色校的校本課程

為普及藝術教育成果,我們改革音樂、體育的課堂結構,大膽嚐試,在全校一、二年級開設口風琴、三、四年級開設葫蘆絲樂器課;一至四年級開設形體與舞蹈、形體與健身操課程各一節。

我們把特色課程排入課程表,保障學習時間,沒有現成的教材,全體藝術組教師在實踐中摸索、創新,堅持以科研為先導,在省十一五課題“信息技術與藝術教育學科的整合”的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整理出自己的校本教材,為藝術校本課程的設置,提供了係統的科學理論支撐。

二、為學生發揮愛好提供廣闊舞台,藝術教育“四個一”普遍推開

我們所說的“藝術教育的‘四個一’”活動,包括“每天一個大課間、每周一次中隊音樂會、每月一次藝術活動展示、每年一次體育藝術節”。

1.“每天一個大課間”是孩子們的歡樂健身房大課間活動時間為三十分鍾,本著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宗旨,結合同學們的年齡特點和愛好,自選活動項目進行練習。每天的課間活動,操場上就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同學們從小啞鈴、玩繩、舞彩絹、到跳皮筋、跳長繩絕技頻頻,花樣迭出,技驚全場。整個操場形成一個流動的藝術的海洋,歡樂的海洋。

2.“每周一次中隊音樂會”是孩子們的快樂排練廳每周由一個中隊舉辦一場音樂會,每次活動的籌劃、宣傳、音響、舞台設計、節目的編排、演出再到維持秩序,完全由孩子自己完成。步入學校教學樓大廳,最醒目的就是擺放著三角鋼琴的“小小音樂會”舞台。每周的“小小音樂會”一直是學生關注的焦點,是掌聲、歌聲、歡笑聲響起得最多、最歡暢的地方。就是一個最最普通的孩子,他在幸福小學的六年時光裏,至少也有十二次登台演出的機會。這是二年級劉穎老師的一篇教育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