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過去了,姑媽還你一個真正的“黃梅名伶”——《黃梅戲詮真》,它集黃梅戲劇本、唱腔……鑼鼓經之大成,賢侄務必爛熟於心,代代相傳,以慰姑媽之靈於九泉。
此外,姑媽還有一件事相囑,望賢侄務必牢記:黃梅戲能夠從幼小走向成熟,也有安徽人的一份功勞。黃梅戲遭遇禁錮,決不是安徽人的責任。姑媽想讓賢侄記住,將來無論黃梅戲發展到什麼程度,湖北人都不應該忘記安徽人為它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姑媽這麼說,是因為如果沒有安徽人,尤其是徽商們的幫助,黃梅戲是很難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至少可以說,如果沒有安徽人的幫助,便不可能有這部《黃梅戲詮真》。因此,黃梅一定不要忘記安徽人的好處。
嘉慶戊寅年巧月望日
姑媽囑托
邢鳳池打開姑媽的遺著一看,馬上被書中記述的經驗吸住了。諸如,“一身之戲在於臉,一臉之戲在於眼”、“大換氣,小換氣,不蠻喊,留餘地”,“動人不高聲”,“光靠嗓子好,三天就唱倒”、“唱心唱意要唱情,唱戲的不動情,看戲的不動心”等等。
除了戲經之外,還有多種條目。例如:“綠林一夥,戲子一班”、“一斤技藝,不如四兩德行!”等。關於戲德的,有“不欺師賣友”,“日行千裏,夜歸一宿”等十大班規。
又有班內人做了壞事要開公堂時,應由打鼓老主持、“醜角”報罰、“鍋師傅”執法等戲法。還有那些將錢稱之為“蓮蓬子”、將與錢有關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分別稱之為“支、旦、羊、厘、破、龍、黑、扒、鳩、海支”等行話暗語。可以說,有了《黃梅戲詮真》之後,哪怕你對黃梅戲是擀麵棍吹火——一竅不通,要不了多長時間,也能成為藝蓋三省的“掌門大師”。
邢鳳池將那套無價之寶帶回邢家大墩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他從九華山帶回的跟隨了邢繡娘一輩子的漁鼓筒、連廂棍和老郎板三樣道具,以及四條挑有《趕廟會》、《鯉魚跳龍門》、《八仙過海》和《狀元遊街》等不同圖案的黃梅挑花方巾,放在邢家的祖墳場,為邢繡娘葬了一個“衣冠塚”。第二件事,便是請求正在續係《邢氏宗譜》“家先生”們,將邢繡娘的名字記入《邢氏宗譜》。最後,才是對外公布,自己帶回了邢繡娘窮畢生精力寫成的《黃梅戲詮真》。
鄧文斌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來到邢家大墩。花了九天時間,將《黃梅戲詮真》從到至尾地看了一遍後說:“我的老師邢敘九先生說過,人才有多種多樣,其中最難得的是羊型人才。先生的女兒邢繡娘,就是羊型人才。”
“鄧叔叔,那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呢?”邢鳳池問:“我姑姑在世時,老是說你是個了不起人才呢。”
“我是‘玩人’。”
“完人?”邢鳳池說:“不是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麼?”
“是貪玩的玩,好玩的玩,不是完全的完。”鄧文斌說:“因玩而廢業的,大有人在,那是荒時、荒歲、荒業、荒人的結果。因玩而成就事業的,也大有人在,那是盡心、盡情、盡趣、盡興的餘發。從這一點上說,你的姑媽也是玩人,一個玩而成就事業,而且是成就大事業的‘玩人’。黃梅子孫萬代都不會忘記邢繡娘。”
邢鳳池說:“鄧叔叔能夠告訴我,怎麼才能一邊玩一邊成就大業麼?”
“振作精神,在困境中不悲觀,不消沉,在不斷地自省、自察中領悟人生的真諦和涵義。”鄧文斌說:“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七八。決定我們幸福或不幸、快樂或痛苦的,不是我們的處境,而是我們的心態。不管發生了什麼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我們都要保持健康的心態,勇敢地麵對。既能接受事實,享受事實,又能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就能一邊玩一邊成就大業。”
“鄧叔叔說得妙。”邢鳳池聽了鄧文斌的一番高論後,一個勁地點頭道:“晚生受益非淺。”
已年近七旬的鄧文斌,見邢鳳池對自己的觀點很感興趣,便接著說,黃梅戲是黃梅人民追求精神富有的產物,也是黃梅災民從黃梅禪宗祖師提出的“農禪雙修”中受到啟發後,堅持以自力更生的精神麵對災難的產物。他們正常年景堅守“耕讀起家”,勤勞致富。災難降臨後,仍然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從容麵對。這種獨一無二的“黃梅禪風”,不僅讓黃梅人民打破了“富貴思淫欲,貧窮起盜心”的常態性規律,也創造出了父老鄉親們無不喜聞樂見的黃梅戲,還創造了黃梅百姓在誕生禮、婚禮、葬禮等“人生三禮”中都離不開的黃梅挑花。
邢鳳池見鄧文斌這麼一說,就很高興地對外宣布,自己從安徽帶回了《黃梅戲詮真》的消息。
沒想到,自從宣布他帶回了《黃梅戲詮真》的消息後,就再也沒過上一天安穩日子。首先是有人象當年在黃梅尋找由嶽飛親《武穆遺書》那樣,竟相求索。緊接著,又是官府衙門以查封汙書淫戲為名,強行收繳。還有見錢眼開的流氓惡棍們,明搶暗偷。邢鳳池不得不東家躲,西家藏。
就這樣折騰了一年之後,邢鳳池實在沒辦法,隻好當著邢姓族人的麵,象當年邢繡娘燒禦賜墨寶那樣,將《黃梅戲詮真》全部火化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那東藏西躲的一年中,邢鳳池遵照邢繡娘的遺囑將“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幃”全部背了下來。以後,他便在鄂東一帶和安徽江西各地教場傳戲。直到1949年之前,上述三省藝人在教場授戲時,仍然是口耳相傳,言傳身教。不少藝人能將那一百多本戲全部背得滾瓜爛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