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業長青》reference_book_ids\":[727497275588215095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寫給希望成為傑出CEO的人
《企業規範化管理係統實施方案》係列叢書,是寫給CEO的書,更是寫給希望成為傑出CEO的人閱習的書。CEO一定不是夫妻店的老板,也不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發了大財的暴發戶。傑出的CEO,就一定不是僅僅創造了流星般短暫輝煌的CEO,更不是由國家權力做後盾,依靠行業壟斷把企業做大的CEO。借用《基業長青》作者的話說,傑出的CEO不是報曉的雄雞,而是製造時鍾的匠師。“他們主要致力於建立一個組織,一個會滴答走動的時鍾,而不隻是找對時機,用一種高瞻遠矚的產品構想打進市場,或利用一次優秀產品生命周期的成長曲線;他們並非致力於取得高瞻遠矚領袖的人格特質,而是采取建築大師的方法,致力於構建高瞻遠矚公司的組織特質;他們努力的最大成果不是實質性地體現一個偉大的構想,不是表現人格的魅力,不是滿足個人的自尊或累積個人的財富,他們最大的創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詹姆斯·柯林斯,傑裏·I.波勒斯.基業長青.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第28頁.這也就是說,傑出CEO隻能像臨危受命並拯救和創造了通用汽車長久輝煌的前通用汽車總裁斯隆一樣,隻能像早年成功創業並為日本企業管理確立規則的鬆下幸之助一樣,隻能像聯想的柳傳誌、海爾的張瑞敏一樣,必須是企業基業長青的締造者,必須是保證企業基業長青的組織運行規則體係的建構者,必須是領導企業把以資源(包括人才)為載體的資源競爭力轉換為以組織運行規則體係為載體的組織競爭力的時鍾製造匠師。
CEO麵對的是一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經濟組織,並且他作為這個組織的代表所麵對的仍然是人,或者是由人構成的組織,或者就是自然人。所以,傑出的CEO最需要的知識就是有關人的本質特性的理論探索,最需要的技能就是協調融合人際關係的方法。漢高祖劉邦明白的最透徹的道理就是人的行為選擇僅僅服從於他自身利益的滿足,人最大的技能就是協調、融合與他周圍人的人際關係。他正是憑借這兩點打敗了馳騁沙場無敵手的項羽,成為古今中外少有人超越的傑出CEO。
由此可以說,高效管理的最大奧秘就在於明白:被管理者是一個主體性存在。
閱,就是了解;習,就是實踐。希望成為傑出CEO的人閱習的書,就一定不是空洞、晦澀、陳腐的理論說教,就一定不是表格、製度的堆砌,更不是MBA教程專業方法的連綴,而是企業組織運行管理的理論方法體係,是構建企業長青基業的組織運行規則體係的理論方法體係。沒有理論的方法是膚淺的,沒有方法的理論是迂腐的。希望成為傑出CEO的人想閱而能閱的必須是基於對人的本質特征把握基礎上的係統理論,想習而能習的必須是以係統理論為指導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體係。
《企業規範化管理係統實施方案》係列正是立足於這一目標進行的探索,並且作者自信也能達成這一目標。
CEO是企業的CEO,所以傑出CEO就絕對不是單打獨鬥的西部牛仔式的英雄,必須有一批與CEO緊密配合且能起互補作用的助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以及一批相互認同且意誌統一的操盤手——中層管理人員。這兩類人員也是本係列書的目標讀者。對應這三類目標讀者,本係列書在內容上比較明確地分為三個大的方麵:一是理論思路,二是標準要求,三是實施方法。盡管這三類目標讀者都需要通讀整個係列,但可有所側重:希望成為傑出CEO的人必須重點閱讀理論思路部分的內容,隻有確立了明確的理論思路,才能把握方向;傑出CEO的助手必須重點閱讀標準要求部分的內容,隻有掌握了具體的標準要求,才能傳遞CEO的智慧,使企業組織具有執行力;傑出CEO的操盤手必須重點閱讀實施方法部分的內容,隻有掌握了係統的實施方法,才能保證操盤不失誤、不走彎路。
二、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
人是一個主體性存在,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意誌。他所擁有的能保證自身福利的資源,包括內在的體能、知識、才幹和外在的物質與關係,都不會輕易假於人。但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中,人的這種主體性被壓抑在社會奴役關係中。擁有超經濟權力的人可以隨意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無償占有他人的資源。也正是這種奴役關係延緩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奴役關係的存在降低了社會成員個人所擁有資源的使用效率。人類從舊石器時代至公元2000年,在公元 1750—2000年的250年間,用0.01%的時間創造了人類曆史總財富的97%。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工業革命帶來了以承認個人權利的合法性為基礎的市場經濟製度的普及,也隻有市場經濟製度的普及,社會奴役關係才開始有實質意義上的緩解。
承認每一個人所擁有資源不被侵犯的權利,直到市場經濟發展成為社會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聯係形式時才得以實現,即個人所擁有的能保證自身福利的資源的權利在市場交換中得到保障。但保障個人權利的市場交換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就是科斯所言的交易成本。這種交易成本的存在把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創造財富的交易過程之中。如何避免這種浪費?在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時期,人類就找到了答案,即通過組建公司,用管理協調代替市場交易。隻是在那個時候,社會奴役關係占主導,絕大多數人的主體性地位被社會奴役關係的枷鎖扼殺,所以直到工業革命之後,這一問題的答案才發揮作用。並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奴役關係更加緩解之後,公司製度才成為個人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據統計,2009年,全球81%的人口的工作機會是由公司提供的,全球90%的經濟力量都集中在公司。這一現實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管理協調已經成為與市場交易同等重要的資源配置方式。所以,美國企業史研究學者錢德勒說過:“公司組織這隻看得見的手已經取代看不見的手,接管了原先由市場執行的資源配置功能。”(參見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大型紀錄片《公司的力量》第六集)市場交換和公司組織二者作為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企業叢林。市場交換就是叢林本身,它起著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管理協調就是公司組織本身,沒有管理協調就沒有公司組織,它起著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公司組織也就是構成叢林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樹,沒有公司組織,就隻能有市場交換的草原,不可能有市場交換的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