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注細節,開啟勝利之門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這告訴我們,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
細節最能體現競爭力
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物,盡管其成就是在不同領域開花結果,他們的優點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特點:關注細節,把小事做到完美。點點滴滴的小事,彙集起來就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職業經理人,應聘者雲集,其中不乏高學曆、多證書、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經過初試、筆試等4輪淘汰後,隻剩下6名應聘者,但公司最終隻錄取1人。所以,第5輪將由老板親自麵試。看來,接下來的角逐將會更加激烈。
可是當麵試開始時,主考官發現考場上多了個人,有7個考生,於是就問道:“有不是來參加麵試的人嗎?”這時,坐在最後麵的一個男子站起身說:“先生,我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麵試。”
其他人聽到他這麼講,都笑了,就連站在門口為人們倒水的那個老頭也忍俊不禁。主考官也不以為然地問:“你連第一關都過不了,又有什麼必要來參加這次麵試呢?”
這位男子說:“因為我掌握了別人沒有的財富,我本人即是一大財富。”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都認為這個人不是頭腦有毛病,就是狂妄自大。他接著說:“我雖然隻是本科畢業,隻有中級職稱,可是我卻有著10年的工作經驗,曾在12家公司任過職……”這時主考官馬上插話說:“雖然你的學曆和職稱都不高,但是工作10年倒是很不錯,不過你卻先後跳槽12家公司,這可不是一種令人欣賞的行為。”
男子說:“先生,我沒有跳槽,而是那12家公司先後倒閉了。”在場的人第三次笑了。一個考生說:“你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男子也笑了:“不,這不是我的失敗,而是那些公司的失敗。這些失敗積累成了我自己的財富。”
這時,站在門口的老頭走上前,給主考官倒茶。男子繼續說:“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曾與同事努力挽救它們,雖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錯誤與失敗的每一個細節,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這是其他人所學不到的。很多人隻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避免錯誤與失敗的經驗!”
男子停頓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深知,成功的經驗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用10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經曆錯誤與失敗,所學的東西會更多、更深刻;別人的成功經曆很難成為我們的財富,但別人的失敗過程卻可以!”
男子離開座位,作出轉身出門的樣子,又忽然回過頭:“這10年經曆的12家公司,培養、鍛煉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人……”
在場所有的人都感到驚愕,目光轉而注視著倒茶的老頭。那老頭詫異之後,很快恢複了鎮靜,隨後笑了:“很好!你被錄取了,因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這一切的。”
老頭的言語表明他確實是這家大公司的老板。這次輪到這位考生一個人笑了。
其實,這個考生從一進門就開始留意到這個倒茶的老人的眼神、氣度、舉止等,他看出老人是這個企業的老板,說明他是一個觀察力很強的人。這種洞察入微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而需要長期的積累,在注重對每一個細節的觀察中不斷地訓練和提高。這一點,對於一個人和一個企業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
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夫,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談到日積月累,就不能不涉及習慣,因為人的95%的行為都是受習慣影響的。在習慣中積累這種功夫,培養素質,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有意思的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裏所學的一切,那麼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說“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個人素質,否則,人們怎麼會說“好運氣不如好習慣”呢!
大家還記得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吧,為了把一個蛋畫圓,達·芬奇成百上千次地不停畫圓圈。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把事做好,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小事上進行訓練,並形成習慣。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繁忙之時,仍然堅持督促自己的下屬培養關注細節的習慣。當他的助理呈遞一份計劃給他數天之後,該助理問他對其計劃的意見。基辛格和善地問道:“這是不是你所能做的最佳計劃?”
“嗯……”助理猶疑地回答:“我相信再做些改進的話,一定會更好。”
基辛格立刻把那個計劃退還給他。
努力了兩周之後,助理又呈上了自己的成果。幾天後,基辛格請該助理到他辦公室去,問道:“這的確是你所能擬訂的最好計劃嗎?”
助理後退了一步,喃喃地說:“也許還有一兩點可以再改進一下……也許需要再多說明一下……”
助理隨後走出了辦公室,腋下夾著那份計劃,他下定決心要擬出一份任何人——包括基辛格都必須承認的“完美”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