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製度是為企業提供強大的約束力,保證企業擁有強大的執行力的關鍵條件。倘若一個企業的製度有缺陷、不夠完善,那麼將會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而且會使得企業犯下很多的錯誤,最終使企業在錯誤中滑向破產清算的境地。所以說,不合理的企業製度就像一個不斷滋生錯誤的溫床,是企業體內最大的一顆“毒腫瘤”。因此,世界著名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提出:“合理的企業製度孕育優秀的員工,而優秀的員工是消滅錯誤的最好人選,所以企業少犯錯誤的關鍵就是建立合理的企業製度。”
你希望自己帶的團隊是什麼樣,你的製度就是什麼樣在勞倫斯·彼得看來:員工缺乏積極性,工作中缺乏熱情,這不僅僅是員工自身懈怠情緒造成的,而企業的鬆散製度更滋生出了員工的這種情緒。毫無疑問,消極的員工對於企業的危害是很大的,那些沒有工作積極性的員工勢必會降低企業的生產效率,造成企業的各種不必要的浪費,從而使得企業在發展中陷入被動局麵,各方麵的利益都會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那麼從彼得理論出發,企業要消除員工的懈怠性,要將消極的員工變成為積極的員工,就必須消除企業製度上的鬆散性——隻有一個積極的企業製度才能夠孕育出積極工作的優秀員工。
1986年春天,卡提諾離開了生活了16年的紐約,隻身來到美國西部大城市達拉斯。卡提諾離開紐約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他的妻子嫌棄他過於貧窮而拋棄了他,並在離婚後嫁給了有錢的西奧爾,而西奧爾是卡提諾認識了十年的老朋友。
心灰意冷的卡提諾來到達拉斯之後找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每周的薪水隻有320美元。在達拉斯安居下來的卡提諾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走出被妻子拋棄的陰影。然而就在卡提諾的人生進入了漫長的“陰霾期”的時候,幸運女神卻突然光顧了他的生活——卡提諾和朋友去拉斯維加斯賭城玩了一趟,結果隻帶著5000美元的他在那個周末贏了整整8萬美元。
卡提諾拿著8萬美元開了一家小批發公司。卡提諾開公司的目的就是賺到更多的錢,成為一個富人,準確地說,是要成為比搶走他妻子的西奧爾更富有的人,他希望自己可以在拋棄他和背叛他的人麵前揚眉吐氣。可以說,卡提諾開這個公司不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的,而是從非常感性的角度出發的。
也正是由於卡提諾開公司的想法非常簡單,因此他的公司從一開始就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中——公司的製度非常鬆散。由於是一家規模不大的小商品批發公司,卡提諾的公司隻有七名員工。在公司剛剛開業的那一個月,他工作的勁頭非常足,而且他的熱情也給員工們注入了工作的積極性,因此公司開業後第一個月的業績非常不錯,除去公司的一切花銷,卡提諾總共賺了近兩萬美元,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狀態下,卡提諾一直沒有建立相應的公司製度,因為在他看來公司就是一個注冊過的“小作坊”,哪裏需要什麼條條框框的製度,他隻是象征性地製定一個非常鬆散的“製度框架”。很顯然卡提諾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再小的公司也是需要一個完整的企業製度的,而他的這種鬆散的企業製度勢必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很多的負麵影響。
進入第二個月之後,卡提諾覺得公司的一切都運轉得非常好,自己隻要安排好員工的工作就能夠讓公司繼續順著當前這種良好的勢頭發展下去。然而,最終出乎卡提諾意料之外的是——公司第二個月的業績大幅下滑。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七名推銷員都沒能夠繼續上一個月的推銷業績,因為他們的工作態度在沒有老板的監督與帶領下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懈怠,正是這種消極的工作情緒嚴重地影響了公司的發展。麵對這一情況,卡提諾並沒有慌張,也沒有去責怪員工,因為他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既沒有製定完善合理的企業製度,也沒有為員工施行績效工資,不管工作的好壞,每一個月都發放2600美元的薪水。卡提諾深刻地意識到:自己製定的鬆散的“製度框架”讓員工產生了消極情緒,從而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這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汲取了這次的教訓之後,卡提諾立刻製定了新的公司製度,不論是在進貨出貨上,還是在員工的薪酬發放上,他都作了大幅度的調整,並且開始每天認真地監督公司的運轉。正是由於卡提諾的動作及時,所以他的公司才立刻扭虧為盈,第三個月便延續了第一個月的良好發展勢頭。此後,由於公司有了強有力的製度作保證,員工的消極情緒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他的企業發展得非常快。
從公司的發展中嚐到甜頭的卡提諾也開始對研究公司的管理製度著迷了,所以在此後的經商生涯中,他都是一邊研究完善自己的公司製度,一邊聯係生意。結果,由於他的公司企業製度非常完善合理,因此培養出的每一批員工工作熱情都相當充沛,而且綜合素質也非常的高,所以卡提諾的企業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1990年,卡提諾的小商品批發公司已經成為了一家擁有420多名員工的大型小商品貿易公司;1995年,卡提諾的小商品貿易公司正式掛牌上市;1998年,卡提諾的小商品貿易公司的員工超過1000人……
現如今的卡提諾公司已經成為了一家大型零售商品貿易企業,而卡提諾則成為了一名成功企業家,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被妻子拋棄和被朋友拋棄背叛的可憐蟲了。讓他走上今天的輝煌之旅的,除了他不錯的運氣和踏實肯幹的作風之外,對於公司製度的嚴格監督管理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從卡提諾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嚴謹完善的企業製度能夠讓企業產生強大的競爭力,因為這種製度能夠培養出工作積極性非常高的員工,並有效地減少企業的犯錯率,使得企業獲得強勁的發展動力。事實上,“嚴謹完善的企業製度能夠使企業迸發出強大的競爭力”這一論點,早已經被勞倫斯·彼得提出過了。“不合理的製度是滋生錯誤的溫床”,這是彼得法則中的一個重要觀點。
在勞倫斯·彼得看來,現代企業製度是一個關於企業的管理、運營和組織等一係列模式和規範的總係統。企業製度這個總係統是全體員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去維護、去遵守的一個係統,也是讓企業中的各項資源都調整到位的係統。所以勞倫斯·彼得認為——企業製度這個總係統如果足夠完整、足夠先進,那麼就能夠培養出適合現代企業發展的員工。
在勞倫斯·彼得數十年的企業管理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增強企業管理製度嚴謹性的最好辦法就是增加企業的監督力度,同時委派非常適合監督工作的人組成企業管理製度的監督部門。這是增加企業嚴謹性,杜絕員工消極情緒,有效消除企業犯不必要的錯誤的一個好方法。因為適合監督工作的人能夠將這個職位的職能充分發揮,從而保證企業製度的有效實施。那麼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什麼樣的人適合負責企業監督部門的工作呢?勞倫斯·彼得的回答是:必須是高度負責任的人,也必須是有著很大的熱情的人,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這些人都必須有足夠大的膽子。
勞倫斯·彼得認為,在企業製度的發展建設過程中,高度負責任的人能夠讓企業產生較高的執行力,大大提升企業運轉的效率。因此,企業應該讓那些高度負責任的人進入企業的監督部門,讓他們的高度負責任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同時也讓企業製度的嚴謹性得到提升。但是,企業的監督部門僅僅派遣那些高度負責任的人去擔當也是不夠的,還需要那些在高度負責任的基礎上又有著極高的工作熱情的人去擔當企業的監督部門的職責。因為,即便是高度負責任的人倘若沒有工作熱情,也會使得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他們很可能隻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自己能夠發現的錯誤進行監督;而那些不能直接發現的或者是隱蔽性較好的錯誤都會成為他們的工作失誤,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發展。
企業要消除企業製度中的鬆散性,讓企業少犯錯誤,除了需要高度負責任的人有很大的工作熱情之外,還需要這些人有足夠的膽量。在現代企業製度中,企業的各項權責都是非常清晰的——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崗位,這是現代企業製度建立的關鍵因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論現在的企業製度多麼的高明,也不論現在企業內在環境的建設多麼的完整,“特權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於企業當中。針對現在企業中的“特權現象”,勞倫斯·彼得曾經形象地比喻過:“一個負責清掃董事局會議室的女清潔員,恰好看見了董事局主席一個人在會議室內抽煙,而這個企業是明令禁止在會議室抽煙的,這個女清潔員恰好就是這個會議室衛生環境的監督者,那麼這個女清潔員能不能夠要求董事局主席掐滅手中的煙頭並按照公司的規定繳納罰款呢?按照公司的要求,這個女清潔員完全可以要求董事局主席掐滅手中的煙頭並交納相應的罰款的。但是,這個女清潔員有沒有膽量去做呢?”此後,勞倫斯·彼得將這個問題問向100個接受問卷調查的清潔女工的時候,得到肯定回答“一個都沒有”——她們都認為要求董事局主席去掐滅煙頭的做法會讓自己成為一名失業者。正是在證明了自己的這個比喻的準確性之後,勞倫斯·彼得提出了“膽子大”這一觀點。
從企業的發展角度來看,企業要想建立完善的、合理的企業製度,想要擁有能夠有效地消除企業製度中的消極性的監督部門,那麼企業就應該讓那些高度負責任、有強烈的工作熱情而且膽子大的員工去擔任,隻有這些人才能夠讓企業的監督部門發揮自己的功效,從而使得企業建立一個嚴謹完善的企業製度,使得製度因鬆散而出現的錯誤被消滅在“萌芽”之中。
壟斷控製導致不公平,不公平必然引發衝突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公平的企業工作氛圍必定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很多有利的影響。同樣,當一個企業在行業競爭中搞壟斷,以壟斷的方式排擠其他的競爭對手時,這種不公平的競爭方式必然會引起其他競爭對手的不滿,從而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對於壟斷控製,勞倫斯·彼得的觀點是:壟斷就像一柄雙刃劍,使得很多的企業登上了行業發展的巔峰,也使得很多的企業快速從巔峰發展的狀態中滑向破產的境地,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不公平所造成的。所以,勞倫斯·彼得的一個重要法則就是:壟斷控製導致不公平,不公平必然引發衝突,從而致使企業出現經營上的錯誤。
提起洛克菲勒家族,幾乎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家族的偉大。
但是,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財富家族,現如今已經衰落了。而導致這個家族走向衰落的最主要根源就是壟斷,可以說,洛克菲勒家族是“成也壟斷,敗也壟斷”。
約翰·洛克菲勒是龐大的標準石油公司的創始人,他的創業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夢”——通過不斷地努力奮鬥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1863年,剛剛從糧食貿易中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洛克菲勒嗅到了一個不錯的商機——從事石油貿易,當年他在克裏夫蘭地區創建了自己的第一家煉油廠。在當時的美國,大大小小的石油企業有很多,光是克裏夫蘭地區就有50多家的石油煉油廠,但是由於石油業剛剛開始,這些廠家的規模都不是很大。所以,發現石油中蘊含的巨大商機的洛克菲勒決定成為這個行業的“統治者”——他在看準了石油商機的同時,也看準了這個行業還處在一個萌芽狀態之中。
1870年,洛克菲勒又斥資100萬美元創辦一個在克裏夫蘭地區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公司——標準石油公司,這也是“標準石油帝國”的開始。標準石油公司建立之後,洛克菲勒便開始了自己征服整個美國石油行業的曆程——使用各種手段使其他公司的老板接受他的購並條件,不久便控製了整個克裏夫蘭地區的石油業,而他也被稱為“克裏夫蘭的屠夫”。由於克裏夫蘭地區是美國的重要產油區,所以當洛克菲勒控製了整個克裏夫蘭地區的石油業之後,他就相當於擁有了壟斷整個美國石油業的資本和實力。
僅僅七年,即在1887年的時候,洛克菲勒就已經壟斷了全美85%的油品市場和出口、全美90%以上的煉油業和全美國85%以上的管道運輸等。可以說,當時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已經成為了全美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
1882年,洛克菲勒建立美國曆史上第一家,也是世界曆史上第一家現代化的大托拉斯企業——以壟斷為主要特征的標準石油公司。此時的洛克菲勒也被看作是社會走向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最大推動者。
在洛克菲勒的托拉斯王國不斷膨脹的同時,反壟斷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一些人認為,壟斷妨礙了其他投資人對市場的參與和競爭,導致了抬高價格、損害消費者利益和滋生壟斷集團的超額利潤。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一些州開始把矛頭指向這個石油巨頭。1891年,洛克菲勒被迫把公司總部從俄亥俄州搬到了新澤西州。但在聯邦政府層麵,反壟斷法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施行。威廉·麥金利總統任職期間,大企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發展,直到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1904年,羅斯福利用肢解北方鐵路公司這一時機,發起了對標準石油公司的壟斷調查,緊接著標準石油公司被起訴。此後在經曆了長達六年的訴訟過程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判決——標準石油公司必須在六個月內解體。此後,標準石油公司這個當時世界石油業的巨無霸企業被拆分成為幾十個小石油企業。而現如今的洛克菲勒家族雖然依然富有,但是其輝煌程度遠遠不及約翰·洛克菲勒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