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於性傳播疾病所包括範圍較廣,現僅就梅毒、淋病等疾病在我國演變的曆史沿革以及50年代應用祖國醫學防治的一些經驗作一概括的介紹。
梅毒在亞洲及我國究竟起源於何時,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論。日本皮膚性病學家土肥慶藏氏研究認為,梅毒之傳入亞洲是葡萄牙人開始年到達廣州,1512至1543年到達日本,因而梅毒隨之由歐洲傳入亞淵。有些學者認為我國漢唐時期即有梅毒,古代醫書中“妬精瘡”、“陰蝕瘡”等即是梅毒,西方一些學者亦持此說。
現今所存醫書中最早記載有“楊梅瘡”者是公元1513年《嶺南衛生方》,在卷之末記載有“治楊梅瘡方”,方有用輕粉治療本病。據史學家考證,而今日所見的刻本是日本的刻本,從序言中可知此書已非原版,而是16世紀初所集,可能是後人附載於此書之最末,所以不能說明梅毒在13世紀已在我國存在了。
1531至1541年明朝己在他所著《石山醫案》、《外科理例》中曾詳細記述楊梅瘡的病例,同時對梅毒的傳染來源亦有較正確的認識,雲;“又問何以能相染也,予曰:其人內則素有濕熱,或與同床而為瘡汁所潰,邪氣乘虛而入,故亦染此瘡。”
1549年《續醫論》記載我國梅毒是從廣東開始,雲“弘治(148至150.5年)末年,民間患惡瘡自廣東人始,吳人不識,呼為廣瘡,又以其形似謂之楊梅瘡”。
1578年龔適賢著《萬病回春》,1617年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對楊梅瘡、魚口,便毒等病例記述甚詳,對二期梅毒及三期梅毒已有清楚的認識。
陳司成著《微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最完善的專著,本書首以問答的方式記述梅毒的原因和病理5次試驗,並報告了29例病例,陳司成對梅毒研究的主要貢獻有:
肯定梅毒有遺傳性,並敘述了早期先天梅毒的症狀。如雲:“或內室無患,而移患於子女孫者”。如雲:“生兒無皮壽者,必是父母蓄毒所致。”又雲:“嫖客染楊梅傳於內室,生兒多天,餘日此乃先天遺毒使然,或出生無皮,或月內生瘡。皆梅毒之遺毒也”。這裏不但認識到表麵無病的內室可以傳染其子女,並肯定初生無皮或月內生瘡,是早期先天梅毒的症狀。
觀察到隔離在預防上的意義。如雲:“或問其瘡傳染?餘曰:昔人染此症,親戚不同居,飲食不同器,置身靜室以候愈,故傳染亦少。”這明確指出隔離可使傳染減少。
用砷劑和汞劑治療梅毒。如指出:此藥係用鍛煉礬石(含砷)和雲母石、硝石、朱砂液等燒煉而成。水銀製劑有輕粉,朱砂等,用砷和水銀同時合並製成丸藥治療取得明顯療效。
認識到治療不徹底的危害性。如雲:“或問有患者服藥而愈,精神未複者何也?餘曰:毒未盡化,藥不勝病耳,蓋毒不盡,精神不複,非骨節致痛,則疤色紫黑,故交媾便有所染,未免有毒,使之毒未除,竟能複十分之患。”不但指出治療不徹底,發生骨節酸痛的症狀,並可傳染妻室產生先天梅毒,更強調之毒未除,可遺十分之患。
一、土茯苓複方療法
1淸血根治膏
處方:土茯苓180克,雙花60克,甘草30克。
製法:加開水500,煎熬約半小時後,煎開二、三滾郿可。每次服100,每日三次,一劑分五天服完,共服五劑,25天為一療程,或用五劑同煎,濃縮成膏狀,每次一茶匙。
療效:觀察治療52例,其中23例晚期潛伏梅毒。治療後,血清康氏反應陰轉者9例,血清滴度下降8例,無改變6例。顯性梅毒4例,有2例梅毒性心髒病,血清陰轉。
副作用:52例中有3例麵部浮腫,2至3天後消退,可能與方內的甘草有關。
又法:土茯苓60克,雙花20克,甘草10克。為一劑量分為三組觀察:組:三天服一劑,連服五劑,15天為一療程,觀察50例,占717%。B組:四天服一劑,連服5:劑,2天為一療程,觀察治療39例,血清康瓦氏反應陽性29例,陰轉22例,占75%。C組:五天服一劑,連服五劑,25天為一療程,血清康瓦氏反應均為陽性治療6個月以後,血清陰轉28例,症狀消失占77%。
2土茯苓複方
處方:土茯苓1500克,雙花500克,甘草240克,澤瀉240克5當歸120克,白芷120克
製法:上藥切碎加水煮沸一小時,去渣過濾再煎二煎,煮沸二小時,將二汁混合濃縮至4至6斤收膏。
用法:每次服0至50,每日三次,開水衝服,連服20至40日,重症可30至36日。
副作用:少數患者頭暈、發熱、自帯增多等。
3土茯苓合劑
處方:土茯苓0克,馬齒莧O克,鮮忍冬藤30克,蒲公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一日量分二次服,療程為10至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