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九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但達到“無招”的境界後又會如何呢?令狐衝在未學“獨孤九劍”前就曾問過風清揚一個頗有創見性的問題:如果對敵的雙方都達到了“無招”境界會產生怎樣的情況?風清揚顯然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為了不致被後輩小兒問倒而顯得很沒麵子,就以一句“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敷衍搪塞過去了(這位太師叔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就因為這句話令狐衝日後可吃了大苦頭,與東方不敗的一戰幾乎送掉小命。獨孤求敗當時顯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而非常自然地,他也會想到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無招相較,快者勝。”(令狐衝在與東方不敗一戰中之所以大吃苦頭,正是因為對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獨孤求敗為什麼選擇軟劍了,軟劍的優點正在於其輕盈快捷,可以獲得比對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劍過於快了往往就難以收發自如,起初獨孤求敗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劍法已漸入魔道(很有可能還因為江湖中人稱他為“劍魔”而沾沾自喜),直至發生了那樁“誤傷義士”的“惡性事故”。
其產生的結果(即令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定義為“不祥”之物而“棄之深穀”,並由此開創了“重劍級”的新境界)來看,該是與“軟劍級”劍術無法收發於心有關。由此看來,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棄之深穀”的行動,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對“軟劍級”這段武學路的摒棄,和另起爐灶的決心,頗有一點“覺今是而昨非”的味道。這使得重劍登上了舞台。
重劍。獨孤求敗劍塚題字充滿了自信如豪情:“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大巧不工”基本就是道家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但“大巧”應該不至於簡單得像楊過理解的那樣就隻是用渾厚內力硬砍硬劈吧。花解語認為楊過對重劍的理解很不全麵,否則他該能用重劍打敗郭靖了(若完全理解重劍,就相當於是四十歲橫行天下的獨孤求敗,郭靖雖然也很強,但勝負應該是沒有懸念的)。能被求敗稱為“大巧”的劍術,必是渾然天成,不拘形式,在無奇中顯神奇。世間高手,真正能參透這一層的又有幾人?
木劍。獨孤求敗在劍塚題字,“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換句話說,就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心中有劍,故一草一木,順手拈來,皆可為劍。他削一把木劍埋在劍塚,隻是擔心如果隨手折根樹枝埋了,百年後倘有人來看時粗心大意,把這或草或木的“神劍”不當一回事。
要補充的是,神雕俠侶裏楊過曾有如下的思考:“玄鐵劍重近七十斤,這柄輕飄飄的木劍要能以輕製重,隻有兩途:一是劍法精奧,以快打慢;一是內力充沛,恃強克弱。”
這兩種方法顯然都是不對的。“劍法精奧,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劍級”和“軟劍級”的水準,不作考慮;而“內力充沛,恃強克弱”也僅適用於“重劍級”,倘若對敵雙方都是“獨孤求敗”,用這種方法較量的話,敗的必然是那個使木劍的“獨孤求敗”,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木劍勝重劍”了。
楊過顯然是照後一種方法練的,所以雖將木劍練得頗有聲色,但成就也就僅止於“重劍級”而已。這點在他與金輪法王的那場決戰中就得到了證明,當時他空手與金輪法王交戰,又要救郭襄,明顯處於下風,於是便開始後悔過於托大沒帶玄鐵劍,可見他當時的武功仍需借助玄鐵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屬“重劍級”的範疇。
再說具體的武學原理。之前玄鐵重劍當為劍中之至剛,而木劍可能包含劍中之至柔(此等劍術,原應剛柔相濟)。正如《射雕英雄傳》中周伯通所言:“雖說柔能克剛,但若是你的降龍十八掌練到了洪七公那樣,我又克不了你啦。這是在於功力的深淺。”那麼,如果功力再上,便當柔又倒過來克剛了。這便是木劍破重劍之法。試想想,如果挺玄鐵劍直刺對方,對方木劍一粘,竟如無物,重劍無從著力,木劍竟隨人倒衝過來,胡為乎不克?隻一下子,高下立見了。
花解語推測,張三豐在百歲後創出太極拳及太極劍,當然與獨孤求敗之木劍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不應在招式上,而是在境界上。此等境界的武術,本就“無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