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從大眾藝術到小眾藝術(2 / 2)

一九八一年,這是家鄉娛樂方式徹底改變的分水嶺。鄰村買了一台二十一寸的彩色電視機,掛在大曬場邊,天天收看,等於天天放電影。附近十幾個村的農民,紛紛湧到電視機前,曬場上人山人海,盛況空前。從此以後,婺劇和電影一樣,一落千丈,急劇走上下坡路。一九八三年,村裏買了一台二十五寸的羅馬尼亞進口的黑白電視機,掛在大廳裏,從此可以足不出村、風雨無阻地看電視了。再後來,農戶自家買的電視機越來越多,大廳裏的電視觀眾日漸稀少,婺劇舞台前的觀眾更少得可憐了。

電視普及以後,看戲曲的人越來越少,婺劇從巔峰一下子跌入低穀,從大眾藝術淪為小眾藝術。既然婺劇的外部環境已經改變,定位也要隨之改變,服務的對象也要隨之改變——從所有人群轉為特定人群——婺劇愛好者,了解他們的喜好,滿足他們的需求。

可有的劇團一直沉浸在曾經的輝煌中,希望婺劇還是男女老少都愛看的大眾藝術。時轉勢移,而專業婺劇工作者的觀念和定位卻沒有改變,這就是有誌於“改革創新”的業內人士感到迷茫和苦悶的根源所在。

其實,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習慣的影響,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戲迷看戲,如同食客吃菜。跟國劇京劇比,無論是劇本水平,還是表演藝術,婺劇確實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我還是喜歡婺劇。婺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從十歲就開始看,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最適合我的胃口。京劇雖好,畢竟是從四十歲開始看的。看了京劇,理智告訴我,這是一種非常精致的藝術,但離我的生活比較遠;看了婺劇,直覺告訴我,這是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已經溶入血液。作為一個老戲迷,迷戀的就是婺劇的老腔老調,需要的就是那種味道,這不是理智能夠說得清楚的。

而婺劇的專業工作者,往往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看得更加清楚,發現婺劇旋律單調、吐字不清等好多缺陷,希望通過“改革創新”,讓旋律更加豐富一點,改變老腔老調,讓吐字更加清晰一點,念白變成了普通話。但他們忽視了觀眾的接受心理,忽視了觀眾的生活習慣,這一改,要了老戲迷的命,換來的不是喝彩和掌聲,而是抱怨。實踐已經反複證明,婺劇作為一種小眾藝術,要迎合所有人群,是不可能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結果把特定的人群也丟失了。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婺劇在培養後續觀眾方麵,已經探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從娃娃抓起。婺劇進校園,不是大學,而是小學,讓十來歲的小學生接受熏陶,從小培養對婺劇的興趣,從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習慣。“衣貴如新,人貴如舊”,看戲也是這個道理,孩子們長大以後,即使人在天涯,想起兒時聽過的老腔老調,還是如見故人,倍感親切。

明白了婺劇已經從大眾藝術變成小眾藝術的道理,期待專業的婺劇工作者能夠補上“觀眾心理學”一課,貼近小眾,琢磨小眾,迎合小眾,牢牢抓住小眾的心,針對特定人群進行精準營銷,才能永葆具有四百年輝煌曆史的婺劇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