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作曲家,請你手下留情(2 / 2)

婺劇音樂的個性在哪裏?畢竟有六種不同的聲腔,不易準確地概括,但我們可以列舉其中的一些:譬如大鑼大鼓、粗獷激越,笙簫管笛、細膩纏綿,我覺得最大的特點是美和力的完美結合,以優美的旋律展示內在的力量。在專業人士眼中,婺劇音樂或許有這樣那樣的缺陷,需要彌補。而專業人士眼中的缺陷,或許正是普通觀眾夢牽魂繞的魅力所在,因為傳統文化並非十全十美,經常是精華和糟粕的共生體,你把缺陷彌補了,同時也把魅力消減了;你把糟粕舍棄了,同時也把精華丟棄了,在倒掉汙水的同時,也倒掉了汙水中的孩子。為了婺劇這個活生生的可愛孩子,請專業的作曲家手下留情,暫且容忍那一盆汙水吧。婺劇音樂好也罷,差也罷,都已經溶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專業婺劇團肩負著探索創新和引導潮流的曆史使命,不能一味地迎合觀眾的口味,這個道理想必大家都能理解。作曲家比我們普通觀眾站得高、看得遠,其專業水準絕對不容懷疑。令人懷疑的是,觀眾是上帝,你有沒有研究過觀眾的心理?這裏不妨引用一點西洋理論——接受美學。在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中,單方麵強調了創作者,而忽視了接受者,一部文藝作品寫好了,創作過程也算結束了。而接受美學卻認為,這隻完成了其中的一半,另一半有待於受眾去完成。受眾接受文藝作品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理解、豐富、深化的再創作的過程,譬如每個人眼中的《二度梅》都是不同的,有的看到了韻味十足的唱功,有的看到了難度奇高的做功,有的看到了美輪美奐的舞美。接受美學這種重視接受者的人文精神,確實應該引起婺劇專業人士的深思。

作為一個老戲迷,讓我魂牽夢繞的,就是婺劇的音樂。那腔那調對人家而言,或者過於老土,對我而言,正是夢中的“初戀情人”。讓我牽腸掛肚的就是那種兒時聽過的味道,這不是專業和理智能夠說得清楚的,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習慣。

兼顧觀眾的心理習慣,並不意味著拒絕創新。但是,婺劇音樂的創新過程,不是激進的、一蹴而就的,而是漸進的、潛移默化的,要考慮到觀眾的欣賞習慣和接受程度。我們需要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現在觀眾認可的傳統婺劇音樂,一定跟解放前不同,也跟五六十年代不同,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就像看著一個人慢慢長大,再慢慢衰老,那麼緩慢,那麼自然,如果從二十歲的青年一下子變成六十歲的老年,非把人嚇死不可。

善待傳統,善待文化,善待觀眾。期待作曲家從專業的角度來創新婺劇音樂的同時,也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兼顧觀眾的感受,更能夠從傳承曆史文脈的角度來善待這一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犧牲一點個人的激情和靈感。否則,就是曲子作得再好,隻能要了老觀眾的命,也不能把新觀眾拉到舞台前,賠了夫人又折兵,真是何苦來呢?

音樂是婺劇的心髒,心髒有病,可以搭支架、搭橋,甚至移植,不是不能動,而是要慎重,弄得不好,心髒停了,人也亡了。所以,在婺劇音樂創新方麵,還是要立足專業,兼顧觀眾,敬畏傳統,謀定後動,慎重,慎重,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