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序(1 / 1)

以前,客廳裏掛著一個自鳴鍾,下部有一個鍾擺,在左右兩端之間不停擺動。其實,戲劇也有“鍾擺效應”,一端是古典,一端是現代,在古典與現代之間不停搖擺。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在經曆了全民看戲的短暫火爆以後,傳統戲劇陷入了持續二三十年的低迷。業內人士開始反思:傳統戲劇是不是太老土了,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不能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口味?“文革”以後,戲劇告別了樣板戲,恢複了古裝戲,剛剛將鍾擺從現代一端擺向古典一端,沒過幾年,又一次從古典擺向現代,不無痛苦地向現代的話劇學習和靠攏,期待注入更多的時尚元素,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

“拿來主義”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新觀眾不買賬。在娛樂方式多元化的時代,連時尚新潮的話劇、歌劇、舞劇都未必有人看,遑論不今不古、不洋不土的“混血兒”!老觀眾不樂意,離開了傳統的表演程式,還叫戲劇嗎?就這樣,傳統戲劇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陷入左支右絀的迷茫之中。

如何看待戲劇的持續低迷?不妨跳出戲劇,從娛樂、文化、經濟的高度,來看戲劇的全貌,避免瞎子摸象。從娛樂視角來看,隨著電視、網絡在家庭的普及,觀眾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大,戲劇已經從大眾藝術變成小眾藝術;從文化視角來看,近百年來,包括戲劇在內的悠悠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受到西洋文化和港台文化的雙重夾擊,陣地日益萎縮,影響日益式微;從經濟視角來看,歐美經濟強國的對外擴張,從過去的軍事擴張為主,變為現在的以經濟擴張為主,從而達到文化擴張的終極目標。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地位,就沒有文化地位。要振興戲劇,出路在於振興文化,戲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振興文化,出路在於振興經濟,經濟的擴張能夠帶動文化的傳播。如今,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傳統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戲劇的演出市場逐步得到回複,已經走出“世紀大底部”,緩慢爬升,是“牛市”的開始。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越是要尊重傳統,苦練內功,懷抱明珠,待時而動;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丟棄固有的程式美,弄得不土不洋、不今不古。

看清了娛樂、文化、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戲劇的前景光明;麵對現實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戲劇的道路曲折,當務之急是回歸“文藝為人民服務”、“觀眾是戲劇的上帝”的宗旨。一部完整的戲劇,離不開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消費環節包括觀眾的欣賞、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同樣一本《斷橋》,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白娘子。然而,業內人士往往注重生產環節,忽視消費環節,注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忽視觀眾的感受和反應,因而生產和消費這兩個本應緊密相連的環節,脫節越來越嚴重,甚至相互背離。

不妨借鑒前賢的做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每寫好一首詩,都要念給老太婆聽,問她懂不懂,聽不懂就修改,一直改到聽得懂為止。作為高雅文化的詩歌尚且如此,作為通俗文化的戲劇就更應該貼近觀眾、問計觀眾。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最善於“扭秧歌”——進三步退一步,今天改一點,明天改一點,後天再改一點,然後暫停腳步,看看各方反應,遇到觀眾一致叫好的地方,就固定下來,遇到觀眾不太滿意的地方,就退回原地。這樣,三次“新的”加上一次“舊的”,就可能變成“美的”了。

“一部中國戲曲史,半部要寫浙江”,浙江戲劇占據了中國戲劇的半壁江山。婺劇作為浙江的第二大劇種,總體上屬於傳統文化的範疇,追求的是一種古典美和鄉土美。當然,古典美並不意味著拒絕時代精神,可以通過改編或新編劇本來體現,未必要打破傳統的表演程式;鄉土美並不意味著拒絕吸收外來藝術形式的養分,但必須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樣,越是鄉土的,越是全國的,隻有保持鄉土美,才能確保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滿足不同圈層多樣化的需求。

令人欣喜的是,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徘徊,如今戲劇的鍾擺正從現代一端逐漸擺回傳統一端。戲劇界逐步告別了推倒重來的全麵創新模式,轉而回到了推陳出新的局部創新路徑,像金華市婺劇團重排的傳統戲《二度梅》,繼承傳統而不囿於傳統,強調創新而不隨意創新,獲得了第二十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提名獎,真正做到了專家叫好、觀眾叫座,這是一個戲劇複興的喜人征兆。

作為觀眾,我常徘徊於戲劇藝術殿堂的門外,既未登堂,更未入室,有時通過門縫窺見裏麵的一點風景,不免有隔靴搔癢之嫌。作為觀眾,不懂深奧的戲劇理論,心裏隻有兩句樸素的語言:“戲唱得好不好聽?演得好不好看?”“唱得如何?念得如何?做得如何?打得如何?”如果業內人士能夠留意這兩句話,這本書也算沒有白出了。

門外談戲,未必允當,敬請大方之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