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健康生活(1)(1 / 3)

人類生活方式與社會發展存在著密切關係。社會發展狀況和水平製約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對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影響和反作用。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活,呼喚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研究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的意義

健康生活方式簡而言之是“怎樣健康生活”的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其意義不僅僅是提高廣大農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而目更重要的是為造就新農民、建設新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注入內源動力。

(一)健康生活方式是農民保持健康的理想選擇

(二)健康生活方式是造就新農民的變革力量

(三)健康生活方式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所在

(四)健康生活方式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工程

二、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的對策

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作為一個係統工程,需要農民個人、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完成。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內因是農民,外因是政府和社會,外因必需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農民的主體性,政府的主導性和社會的主流性,構成了矛盾的統一體,二方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製約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

(一)突出農民的主體性,從轉變觀念、養成習慣、提高素質入乎,孕育農民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的內生力量。

(二)體現政府主導性,從製定規劃、行政推動、公共服務入乎,推進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

(三)弘揚社會主流性,從典型帶動、媒體促動入手,營造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圍。

第一節 健康飲食

四季的飲食選擇,古人提出陰陽五行之說,所謂“生之本,本於陰陽”,又認為“陽為氣,陰為味”,“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把陰陽之變與食物的四氣五味聯係起。李時珍認為“春食涼的關係相適應。複日酷熱,則需寒涼性的食物以清熱解暑;相反,冬天氣候嚴寒,人體則需辛溫或辛熱的食物以溫陽散寒。”

一、春季健康飲食

(一)春季養生原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當然,這也是我們人體生理機能和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就讓我們緊跟春天的腳步,開始春季養生進行時吧!

原則一:早春時節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重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早春時節,氣溫仍然比較寒冷,人體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禦寒功能。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結構應以高熱量為主,除穀類外,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物質。另外,由於寒冷的刺激可使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加速,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食品,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兔肉和豆製品等。上述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正好具有增強人體耐寒的功能。

原則二:適當增加飲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

春天,又是氣候由寒轉暖的季節,氣溫變化較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複發,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適當增加飲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蘿卜、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可增強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也應食用,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這類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此外,從科學飲食的觀點來看,春季還應強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營養素攝入量的相對比例,以增強抵抗力,防止暴飲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原則三:春季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為肝氣旺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不利於肝氣的舒展,如果多吃酸味的食物,會使肝功能偏亢;甘味食品多屬溫性,有滋養補益的作用,能滋養人體的陽氣。因此,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大棗、栗子、花生等甘味食物,可以健脾益氣,防止肝氣過盛。

原則四:飲食宜清淡,忌食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吃後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飲食宜溫熱,忌生冷。胃寒的人可經常吃點薑,以驅寒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