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_昆侖_的兒子(7(1 / 1)

他為什麼要問殷仲堪呢?因為此人是黃門侍郎,屬門下省,門下省掌管宮廷機要。黃門侍郎官職不高,相當於皇帝的秘書,但能夠接觸到朝廷機密。

殷仲堪告訴王珣:“已經有了人選。”王珣試探著列舉大臣們的名字,一個個問遍了,殷仲堪都說不是。王珣很高興,估量肯定是自己,壓住心頭的喜悅,又問:“不是我吧?”殷仲堪又搖頭:“好像也不是。”

當夜,中詔出,任命殷仲堪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振威將軍、荊州刺史,鎮江陵。王珣萬萬不曾料到殷仲堪能夠獲得荊州的委任,失望地對親信說:“哪裏有黃門侍郎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對殷仲堪的提拔是國家滅亡的預兆。”不僅他,同樣大失所望的還有王國寶。

王忱死後,由於司馬道子力挺,朝野上下不少人認為王國寶應該出任荊州刺史。王國寶的主簿有一天夜裏封好一份報告送上來,上麵寫道:“荊州事已定!”王國寶非常高興,當夜打開側門叫主簿進來談論當前形勢,雖然沒有言及出任荊州刺史的事,可是神情安適舒暢。

到天亮,派人去驗證打探,完全沒有這回事。王國寶立即把主簿叫來數落一通:“你怎麼能耽誤人家的事情呢!”其實王國寶誤會主簿所寫的內容,人家說荊州事已定,並沒說一定是你呀,你高興得哪門子勁。王國寶責備他誤事也有原因,你早說清楚,我是不是該托門子托門子,該想辦法想辦法,等到任命一公布,一點回旋餘地也沒有了。

荊州都督的任命為什麼這麼重要?殷仲堪又是何許人也呢?荊州是君相之爭中孝武帝的第二顆棋子。荊州和揚州地區是東晉朝廷的兩處重鎮,王恭執掌江淮軍權後,孝武帝迫切希望借王忱的死再由自己人掌控荊州軍權。王恭雖是外戚卻也屬於高門士族,孝武帝不想再任命高門士族出鎮荊州,是以王珣無望,選中出自下等士族的殷仲堪。

殷仲堪的祖父殷融,曾任吏部尚書,父親殷師,擔任過驃騎諮議參軍和晉陵太守。應該說論門第,隻能算下等士族。殷仲堪從小擅長文章,長大後頗能清談,曾經說過:“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得舌間發澀。”由於談理精微,贏得眾多士族的讚譽,躋身名流之列。謝玄特意請他做府中長史,尊重有加。

殷仲堪是個大孝子,父親常年有病臥床不起。他衣不解帶地伺候,潛心研究醫術為父治病,流淚給父親煎藥時熏瞎了一隻眼。父親死後,守孝期間過度哀傷形容憔悴。推崇孝道的孝武帝將他召入宮廷,拜為太子中庶子。

殷師得過心悸的病,聽到床下螞蟻走動的聲音,就說是牛打架。有人把這件事當做笑話講給孝武帝聽,孝武帝不知道是殷仲堪的父親,問殷仲堪:“那一個姓殷的得的病是這樣嗎?”殷仲堪淚流滿麵,站起來引用《詩經》中的話回答說:“臣進退維穀。”弄得孝武帝很慚愧。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孝武帝與殷仲堪親近密切,無話不談。

孝武帝任命殷仲堪都督荊州顯而易見是衝司馬道子去的,用的是中詔,中詔即皇帝的詔令。官員升遷、調動、罷黜一般由吏部任命,孝武帝害怕把持尚書台的司馬道子委任他人,造成官員認可的既成事實,搶先一步,連夜出中詔任命殷仲堪,足見形勢的緊迫。

孝武帝控製住江淮和荊州的軍事力量,完成地方權力更替後,準備對司馬道子下手。司馬道子沒有意識到形勢的危險,仍舊我行我素、專權奢縱、不可一世,寵愛優伶出身的趙牙、錢唐捕賊吏茹千秋,用趙牙為魏郡太守,茹千秋為驃騎谘議參軍。兩個人出身低賤,靠賄賂、諂媚起家,引起文武官員們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