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考試,人們大多會皺起眉頭。對於考試,很多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不愉快回憶。但是,有一種考試卻深受人們的喜愛,那就是心理測試。

時下,五花八門的心理測試題遍布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各種心理報刊、娛樂雜誌附送的小別冊、社交網站上的投票活動,或是門戶網站上跳出來的網絡對話框,它們都在問你:“測你的EQ、IQ指數”、“測適合你的財富之路”、“測你具備怎樣的職業潛力”……形形色色的測試層出不窮,說不上準確,卻很有趣。人們對這類涉及愛情、婚姻、性格、職業、學習、財富、人際關係等方方麵麵的小測試充滿了極大的興趣,爭先恐後地去測試,試圖從另一個角度破譯自己的生活“密碼”。

隨著這類測試日漸深入人心,變得司空見慣,人們不禁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測試真的科學嗎?”其實,心理測試在研究領域又被稱為心理測量,是通過專業人員設置的量表所進行的人工測量,進而了解被測對象相關效度的情況,實用性強、信度和效度較高,對自我和其他方麵的認知具有科學客觀的指導意義。對於日常所見的趣味性測試,除非有心理學的教育背景,我們一般稱之為“心理測試”、“小測驗”或幹脆稱之為“心理測試遊戲”,而少有人會提起“心理測量”這個看起來更專業的名稱。一份測試是否可靠,要以“信度”和“效度”來衡量。信度即多次(至少相隔兩周以上)進行同一測試,所得到結果的一致程度。效度就是測試的有效性。一套合格的量表至少應包含5個條目(5道題目),或者題目涉及的每個維度至少包含3個條目。一套測驗從編題開始,需經過取樣、試測、修改、數據計算、製定常模等一係列手續,再按心理測量學原理和統計方法技術檢驗其信度、效度等指標,那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測量是不可能僅僅根據一個題目就下結論的。

雖然,趣味性心理測試終歸不是什麼科學的心理測試。但是,任何事物一旦受到普通大眾的歡迎,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即為合理”,科學理論並不能解釋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它隻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有力的工具之一。趣味性心理測試之所以迎合了人們的某種心理需要,不外乎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心理測試有助於了解自我,而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

第二,心理測試有助於自我鼓勵,自我心理暗示;

第三,心理測試有極強的趣味性,且不管答案是否科學,權當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第四,它可以提供心理安慰。

趣味性心理測試是人們了解自我、認識世界的另一個途徑。明智的人會利用這些測試題追尋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子,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進而揚長避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自我,尋得心靈的寧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