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本來有話要對他說,見他神色如此古怪,不禁一愣,奇道:“你怎麼了?”
費沫笑吟吟地道:“我不用派人送你出山了,過兩天,咱們一起走,出了山,我就放你離開!”
楊帆愕然道:“你要出山?出山做什麼,又去攻城掠地?”
費沫洋洋得意地道:“錯!不隻我要出山,我們全族都要出山,出山建立你說的那種根基之地!”
楊帆眉頭一皺,隱隱浮起一種不祥的感覺:“出了什麼事,難道……難道朝廷又吃了敗仗?”
費沫哈哈大笑,叉腰腆肚地道:“不錯!我們大元帥又打了一個大勝仗,你們朝廷派出的十八萬大軍,被我們的大元帥打得落花流水,就連你們的當朝宰相兼兵部尚書王孝傑,也在這一戰中送了性命!”
楊帆臉色陡變,失聲叫道:“怎麼可能?怎會如此!”
“這有什麼不可能?”費沫見楊帆吃驚,更是得意不已,便把孫萬榮剛剛傳回來的捷報向楊帆說了一遍。
原來,王孝傑率領十八萬周軍進入河北,孫萬榮得訊後情知周軍人多勢眾,而且很難像第一戰時那樣利用他們的驕狂引他們中計,於是馬上收縮兵力,且戰且退,引誘周軍一路向北追擊。
等他們退到黃獐穀附近時,再退就隻能退回山裏,憑借層層大山為阻礙,可是孫萬榮不甘心就此退卻,此番回山再想隱瞞李盡忠的死訊已不可能,而他現在的威望還不足以獲得全部族人的擁戴,所以他決心再打一仗。
於是,他再度引軍去攻盧龍,並且故意拖延戰事,讓周軍的求援信使順利抵達王孝傑的中軍大營。同時派人給奚王送信,請奚王佯攻大周諸城,吸引武攸宜的兵力,使他不敢派出軍隊配合王孝傑作戰。
王孝傑收到盧龍的告急文書之後,立即日夜兼程趕往盧龍解圍。這時,他就遇到了一個與曹仁師同樣的問題,是否穿越黃獐穀。
曹仁師就是在這裏中伏大敗,十六萬大軍全軍覆沒的,王孝傑豈肯再蹈他的覆轍,而且他事先派出探馬,也偵知這一帶確有契丹人活動。
可是不走黃獐穀,那就隻有繞過群山,這樣的話最快也得十多天才能趕到盧龍。向當地向導詢問之後,王孝傑得知這黃獐穀又叫西峽石穀,而在幾座山頭的另一端還有一條峽穀,叫東峽石穀。
東峽石穀的穀道比西峽石穀短,而且山勢險要,因為一側是懸崖,另一側是插雲的峭壁,所以通過固然不易,別人想伏擊同樣不易。
因為那裏的山峰根本爬不上去,就算有人能爬上去,那陡峭的山壁上也是光禿禿的,既無法攜帶滾木擂石上去,上麵也站不了幾個人,這就可以完全排除契丹人在山上埋伏突襲的可能了。
有鑒於此,王孝傑決心從東峽石穀運兵過去,這條山穀有幾段山路非常狹窄,連糧車都不易通過,不過王孝傑此去是為了解盧龍之圍,大不了把糧車棄置於後,隻要大軍通過山穀,解了盧龍之圍,自然有糧草補充。
於是,王孝傑指揮大軍佯奔黃獐穀,半路突然拐彎,急行軍趕赴東峽石穀,不想東峽石穀早有契丹兵把守,雙方甫一交戰,王孝傑就知道遇到了契丹人的主力,原來在王孝傑施展“聲東擊西”計之前,孫萬榮也來了一手“明修棧道”。
他知道黃獐穀已經成了周軍的一塊心病,隻要故布疑陣,就足以嚇阻周軍,而不走黃獐穀的話,周軍最可能的選擇就隻有東峽石穀,他早就把主力從盧龍撤回,陳兵於此了。
這一次,他無法利用地勢在穀中埋伏,也不可能再讓周軍中這樣簡單的誘敵之計,所以他集中了主力部隊,橫在東峽石穀山口,與周軍展開決戰!
雙方一交戰,王孝傑就知道這是對方的主力,從而明白了對方的戰略,於是他親自率領精銳為先鋒,務求將敵主力全殲於此,以免被其逃脫,那時戰事不免又要曠日持久,而這正是女皇最擔心的狀況。
交戰中,孫萬榮令契丹兵佯敗,誘敵深入。王孝傑求勝心切,並未覺察,揮兵不斷跟進,死死咬住,不令他們脫離戰鬥,雙方且戰且進,一直殺到東峽石穀的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