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資料(1 / 3)

其實就是為了湊足字數好進排行榜,我也不想撲街。

以下是曆史資料中與原著沾點邊的東西,看完史實我不禁對黃大YY功力之深佩服得全體投地——咱什麼時侯才能練到這程度嗬~~~~

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統一王朝,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曆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凡三帝,共三十八年。文帝年號二:開皇(581~600)、仁壽(601~604);煬帝年號一:大業(605~618);恭帝年號一:義寧(617~618)。大業五年(609)時的隋朝疆域,東、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以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為中心,下統郡(州)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人口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貞觀年間全國人口不滿300萬戶,

公元611年,當隋煬帝楊廣帶著他的後宮妃嬪、百僚樂工,數千艘的船隊,禦乘龍舟,巡幸涿郡(治所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征兵詔討高麗時,海內鼎沸,群雄並起,四處燃起了熊熊的反隋烽火。楊廣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淫主暴君。他弑父殺兄,在公元604年做了皇帝後,對內殘忍險狠,鋤誅骨肉,屠剿忠良,荒淫無恥,巡遊不已,橫征暴斂,大興土木,僅營建東都洛陽一項,就每月役使民工二百萬人。對外窮兵黷武,多次興兵東征高麗。連年的戰爭和繁重的賦役,把老百姓壓得氣都透不過來。到了這年,天下百姓實在疲敝不堪,特別是今山東河北一帶,更是田園荒蕪,百姓失業,財力耗盡,走投無路,這才紛紛相聚,揭竿而起。第一處烽火就在山東長白山,領袖是王薄。長白山在山東鄒平、長山、淄川諸縣交界,山勢險峻,周圍六十裏,號稱第二泰山。山裏產鐵,傳說王薄就是鐵匠。王薄自稱“知世郎”,說他能知天下事,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人民起義。歌辭說: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矛肖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歌辭充溢著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它感召很多逃避征役的人投入反隋的大洪流。緊接著,天下雲集響應。孫安祖、竇建德在高雞泊(今山東恩縣),劉霸道在豆子鹵亢(今山東惠民),張金稱在俞阝(今山東夏津)、高士達在蓚縣(今河北景縣)翟讓在瓦崗(今河南滑縣)相繼聚眾起義。隨後幾年,天下造反的人愈來愈多,大大小小的義軍有一百多股,較大和較著名的有濟北(今山東茌平)韓進洛,濟陰(今山東曹縣)孟海公,北海(今山東益都)郭方預,齊郡(今山東濟南)孟讓,平原(今山東德縣)郝孝德、李德逸,江南地區有朱粲等,淮南地區有杜伏威、輔公礻石,西北地區有白榆娑,等等,有的聚眾數萬,有的擁眾十數萬,稱帝稱王,攻剽城邑。江河南北,長城內外遍地烽火,叢山峻嶺,莽林野原,到處壘壁結寨,義旗飄揚。統治集團內部也四分五裂,不少地主豪強、官僚貴族乘機起兵,企圖火中取栗,窺伺時機,逐鹿中原,奪取天下。大業幾年(613)六月,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不久失敗。到大業十三年(617),相繼有隋鷹揚郎將梁師都割據朔方(今陝西橫山),自稱大丞相,後受突厥封為“解事天子”;鷹揚府校尉劉武周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受突厥封為“定楊可汗”;金城校尉薛舉起兵,自稱西楚霸王;武威富豪李軌,占據河西諸郡,自稱涼王;南朝蕭梁子孫蕭銑占據巴陵(今湖南嶽陽),稱梁王,等等。

當時煬帝的侍衛中有一貴族子弟叫李密,是後周邢國公後代,襲爵蒲山郡公。李密為人多謀略,能文能武,誌氣雄遠,輕財好士,在左翊衛府做左親侍。煬帝見李密氣概非凡,心生疑忌,一天對許國公宇文述說:“往日那個站在左仗下的黑色小兒,瞻視異常,勿令宿衛!”宇文述把煬帝之意暗示給李密,李密於是稱病辭職。後來李密因楊玄感相召,做了楊玄感兵變的謀主。

這一戰是唐夏爭奪統一領導權的決戰。夏勝則可能出現一個由農民軍首領轉化的太祖高皇帝。竇建德的謀士淩敬主張不與唐軍打硬仗,渡黃河而北,越太行山,乘虛襲取今山西南部,威脅關中。這是一條正確的計策。而諸將主戰,竇建德認為:此行目的在救鄭,鄭亡在朝夕,棄之而去,是畏敵棄信,於是決策出戰。竇建德不聽正確的意見,看來是偶然的,實則並非偶然。他以為自己是隋朝百姓而哭煬帝,為救王世充這個農民軍的死敵而出兵,在政治上先錯了,在軍事上也不可能作出正確的抉擇。李淵接報後,即日行軍西行。十月,各路唐軍在長安城外會合,有兵二十餘萬。李淵多次傳諭守城隋軍,宣稱他擁護代王,願與隋軍共同防守關中。隋朝留守長安的代王隻有十三歲。輔佐他的京兆內史衛文升已年過七十,聽說唐軍兵臨城下,憂懼成疾,不能視事。負責防守的左馮翊將軍陰世師很講氣節,郡丞骨儀秉性剛鯁,不理會李淵。於是李淵下令攻城。他宣布紀律,入城後不得侵犯隋朝宗廟、宗室和代王,違者滅三族。隋軍雖然人數不多,但城固塹深,唐軍損兵折將,一直攻到第十三天,才殺敗隋軍,攻克長安。時已十一月。

武德元年(618)三月,江都兵變,隋煬帝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