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下旬以來,中國股市“跌跌不休”。在10月24日探底2 307.15點後,中國股市經曆了不到一個月的短期反彈,在11月中旬後又進入了一個下行通道。證監會換帥和最近央行下調商業銀行法準金這類“利好消息”,似乎並沒有改變中國股市的下行趨勢。在12月1日一個小的反彈之後,滬深股市又開始下行。12月6日,深市已破了10月24日的低點,創出年內新低。12月8日,滬深指數又雙雙再破新低,滬指探底到2 302.64點,深成指則探底到9 477.13點。
近一兩年來,人們一再追問:中國股市到底怎麼了?中國股市還有救嗎?
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麵上來看,盡管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呈現下行趨勢,但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11年全年經濟增速超過9%,看來已沒有多少懸念;2012年經濟增速低於8%的可能性也不大。與歐美發達國家長期陷入經濟蕭條和主權債務危機的“泥潭”相比,中國的經濟表現至少到目前為止在世界上仍然是最好的。另外,中國的大多數上市公司尤其是國有大企業的利潤也在大幅度增長,故中國股市並不比上市公司的業績差。再從資金麵上來看,到10月末,中國的本外幣存款高達80.85萬億元,廣義貨幣M2也高達81.68萬億元的天量,中國經濟體內從任何理由上說均“不差錢”。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中國股市既不缺整體宏觀經濟表現,也不差上市公司業績,更不差錢,且相比歐美和周邊國家,政府和企業日子都較好過,那為什麼中國股市會連連下挫,已差不多成了全世界各國股市中最差的?這其中的問題到底在哪裏?
最近,不少股評家常常說,盡管歐美各國經濟複蘇步履維艱,政府、企業和個人困難重重,但他們的股市卻一直比我們好,主要是因為中國金融體係內資金短缺。尤其是每當央行提升法準金時,一些股評家們馬上會說,這肯定對股市是利空。這類股評家,說他們沒學過宏觀經濟學因而根本不理解金融市場中貨幣循環的基本原理,可能有些冤枉;但說他們根本沒用腦子認真思考問題,隻是人雲亦雲,大概沒錯。
為什麼這麼說?在中國具有80多萬億天量本外幣存款的情況下,說股市缺錢,實在是莫名其妙。當然,2011年以來,央行已經把法準金提高到21%以上的曆史高位,加上各商業銀行在上一輪大規模的擴張性宏觀政策實施時都把存款貸了出去,導致大多數銀行的存貸比都在72%以上,有的甚至接近或超過了75%的紅線。這樣算來,中國銀行體係內確實存在著全國大範圍的資金緊張。根據央行的月度公報,9月底全國商業銀行的超準金率隻為1.4%。根據各種渠道和口徑估算,2011年下半年以來,全國所有商業銀行可貸資金大致也隻有兩三萬億可用,身處決策層的經濟學家所給出的數字也證實了這一點。在中國具有80.85萬億元本外幣存款和81.68萬億廣義貨幣的情況下在各商業銀行內部出現大麵積的“錢緊”,這是事實。但是,要知道,銀行內部資金緊張和短缺,並不意味著股市就一定缺錢。
從股市二級市場與銀行係統的資金循環流來看,隻要股民對未來有信心,在二級市場增倉買入股票,既不增加流動性,也不減少流動性。由此來推論,隻要有天量的廣義存款在那裏,二級市場就應該“不差錢”。當然,在股市操作的專業術語中,有每天資金的“淨流入”和“淨流出”之說,且每天的股市新聞播報總有資金“淨流入”和“淨流出”的數字。但是仔細想一下,就會明白,股市的每天交易量,買入總額總是等於賣出總額,因而股市的淨流入和淨流出隻是個相對而言的數字。
為了說明什麼是淨流入和淨流出,我們不妨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一隻股票開盤股價為5元,這隻股票共有500股,那麼它開盤時的市值是2 500元。假如股市開盤後第一分鍾的成交量是200股,這200股都以6元成交,那麼就是200×6+300×5=2 700,這多出來的200元就是“淨流入”。但是,請注意,交易後該股市值總額就成了500×6=3 000元了。反過來看,如果這隻股票在這一分鍾跌了,有200股以4元拋出且成交了,那結果是:200×4+300×5=2 300元,這200元就被認為是“淨流出”,但結果是該股市值即時為500×4=2 000元了。據說,整個股市每分鍾計算一次,每天加總統計,“流入資金”與“流出資金”的差額就是該股票當天的資金淨流入或淨流出。全部板塊的淨流入和淨流出加總,應該就是股市的淨流入和淨流出。但無論是股市的淨流入還是淨流出,就貨幣流通而言,總買入總是等於總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