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企業經營以“利他”為起點(1 / 2)

稻盛和夫,大家熟悉他不單是因為他親手創建的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更多人關注他則是因為他的經營哲學:利他。稻盛先生說,自利是人的本性,沒有自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同時,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沒有利他,人生和事業就會失去平衡並最終導致失敗。

所謂“利他”之心,在佛教來說就是“與人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來說就是愛。“竭盡所能為世間、為人類付出”,利他不管在個人人生中,或在企業經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字眼。

利己和利他在某種程度上是辯證統一的,我們說一個人是否自私,個人品質如何,關鍵是看他身上利己和利他的比重各占有多少。高尚的人處世為人,總要考慮他人感受和社會利益,善於克製自己。

在稻盛和夫看來,人們在自利利他的原則指導下發展起了工商業,社會得到快速發展,人們也掌握了商業這一新工具。但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利他的回報不可靠,利己的收益則近在眼前。比如湖北的一家化工企業花1 000萬元建立了汙水處理係統,以避免對長江水質的汙染,可是它很難從這一善舉中快速得到好處。反過來,如果它省下了這1 000萬元的汙水處理費用,即便汙水殃及了魚群,其後果也是在多年之後、幾千公裏以外的長江下遊顯現出來的。隨著商業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原有的“自利利他”價值觀逐漸被削弱了。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這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十分感動。他告訴他們:“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麼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位教徒心裏想:“這太棒了,我已經想好了一個願望,但我不能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位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就這樣推來推去。

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嗎!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個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