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33628637428190242,6838936275928484877,7012517992130939934,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7257455404240604215,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大戰前的序幕

雖然曾國藩聽取了李鴻章的建議準備進軍安徽,但是此時鹹豐帝卻采納了胡林翼的建議,下令曾國藩進軍四川。

無奈,曾國藩隻能假裝入川,繞道湖北前去與胡林翼商議對策。

而此時,胡林翼已經了解到,鹹豐帝根本沒有授曾國藩實權的意思,而且,就算曾國藩入川,最終還是避免不了陷入客軍懸虛的尷尬境地。而石達開部太平軍早已經軍心散漫,喪失戰鬥力,就算不去派兵追擊,他們也會在不久之後自己滅亡。

因此與其讓曾國藩入川,不如讓曾國藩留下來與自己並肩作戰,這樣不僅能夠整合湘軍各部,而且能夠提高湘軍的作戰能力,於是,胡林翼再次向鹹豐上書命曾國藩同自己一同入皖。

胡林翼如此朝令夕改,鹹豐帝作為九五之尊,豈容胡林翼如此變來變去呢?

但是,胡林翼在上書中明確地指出了調兵安徽的重大軍事意義。

天京之所以久攻不下,主要是因為陳玉成已經攻陷了安徽大部,陳玉成等於把安徽當做了天京的堅實後盾,隻要安徽還在太平軍手中,那麼,清軍就很難攻下天京,而天京不破,那麼太平軍就不會輕易潰亂。

因此要攻破天京首先就要拿下安徽,如果天京城的後盾被破,那麼天京城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屏障,之後要取天京就會輕而易舉。

或許是被太平軍打怕了,或許是鹹豐帝太想早日殲滅太平軍了,而且,陳玉成、李秀成也早已攻下了江北大營,又攻占了安徽大部分城池,清軍江南大營也危在旦夕,所以鹹豐帝也就顧不上什麼尊嚴、麵子了。

於是,在曾國藩還沒有離開湖北的時候就又接到了鹹豐帝的上諭,命其暫緩入川,先行駐守湖北,以便同胡林翼共同進攻安徽。

曾國藩此次經過幾番努力獲得的進攻安徽的機會,改變了曾國藩以前的孤軍作戰,處處遭受地方官排擠、刁難的境遇,而且由湖北一把手胡林翼打頭陣,曾國藩就不怕湖北不供給糧餉。因此,曾國藩此行,雖然自己依然沒什麼實權,但是,依仗著胡林翼的保護,曾國藩此次出征還算順利。

而且曾國藩行軍至南昌時,剛好遇到了五弟曾國葆,原來,曾國葆早年曾隨曾國藩出征,但是由於在鹹豐四年的嶽州和靖港之戰中連連戰敗,被曾國藩遣散回湖南老家了。後來曾國葆聽說三哥在三河鎮被太平軍殺了,於是就前來湖北投軍,發誓要為哥哥報仇。

雖然戰爭不僅僅是為了複仇,但是有很多軍隊都是以複仇為精神支柱建立起來的,於是胡林翼就看在曾國藩的麵子上讓他招募了兩個營,取名為湘恒營。

不久,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也已經在江西打下了吉安,並把自己所率的湘軍命名為吉字營,後來,曾國葆與曾國荃合軍,並成了曾國藩最有力的助手,這可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打仗親兄弟了。

有了兩位弟弟做後盾,再加上胡林翼老友,還有李鴻章這麼一位不可鬥量的軍師,曾國藩此次進攻安徽信心十足。

但是曾國藩素來作戰以謹慎著稱,這次也不例外,曾國藩在進軍安徽之前就已經同眾將領和師爺們商量好了安徽作戰計劃。

經過一番詳盡的分析後,曾國藩決定把此次進軍安徽的重點放在圍攻安慶上。

安慶是太平軍首府天京的南方屏障,而且太平軍的糧草供給都是由太湖經安慶運往天京的,因此,如果拿下安慶,那麼就可以切斷天京城的糧草供應,一個偌大的天京城,駐有十幾萬大軍,一旦斷了糧食,那麼,天京城將不攻自破。

如果安慶被圍,陳玉成必然會集中兵力前來相救,如果這樣,就可以逼迫陳玉成與湘軍展開決戰,如果可以殲滅陳玉成的部隊,那麼就等於消滅了太平軍的有生力量。因為天京要嚴防死守,太平軍現在可以用來出兵作戰的軍隊已經相比天京之亂前大大減少了,所以,如果太平軍機動部隊遭到重創,那麼要攻破天京城就指日可待了。

鹹豐九年九月(1859 年9 月末),曾、胡二人商定了三路進兵安慶的計劃:都興阿、多隆阿、鮑超與湘軍水師楊載福部為第一路,主要任務為沿江東進,圍攻安慶。

曾國藩率兵經太湖、潛山、桐城為第二路,主要任務為切斷廬州與安慶的聯係,阻斷太平軍援救安慶的道路。

胡林翼取道英山、舒城、六安為第三路,主要任務也是切斷安慶外圍太平軍的援救一路,同時,第三路還要阻止太平軍由安徽西進湖北,攻取湘軍的後方。

三路人馬各1 萬人左右,準備同時進軍。

雖然曾、胡二人進攻安慶的計劃非常周詳,但是,三軍壓進,一旦太平軍戰敗,南下的道路又被封死,那麼太平軍很可能會北上,這樣,清政府所在地北京就會受到威脅,於是,鹹豐帝就下旨,命其二人調整作戰計劃。

於是曾、胡應命把三路人馬改為四路。

曾國藩親領湘軍圍攻安慶為第一路軍;而多隆阿、鮑超則被調為第二路軍;第三路軍由胡林翼統帥經英山、霍山攻取太湖;第四路由李續宜統領由商城、固始進攻廬州,後因李續宜遲遲不能上任,故留第四路駐守青草塥。

雖然,表麵上來看,曾、胡應命對進攻安慶的湘軍作出了調整,而實質上,曾、胡並未接受鹹豐帝的建議,隻是把第一路軍和第二路軍作了一個調整,雖然,湘軍看似兵分四路,其實依然是兵分三路。

而這三路軍由於作用不同,因此最終的作戰結果也必然不同,從三路軍的任務不難看出,如果此次打下安慶,那麼第一路軍也就是曾國藩帶領的湘軍肯定會立頭功,而第二路不僅在作戰中可能遭遇太平軍重兵,而且如果獲勝也隻會立個二等功。

因為如果第一路軍包圍安慶,那麼陳玉成必然出兵援救,那麼抵禦援軍的重任就落到了第二路軍的肩上了,這樣一來第二路軍就可能成了一支出力最大而又隻能屈居二等功的隊伍了。

而曾國藩的兩個弟弟都在第一路軍,這樣曾國藩就為曾國荃和多隆阿之間的矛盾埋下了隱患。

所以說有很多時候,官場之上,各官員之間的矛盾並非是由個人恩怨引發的,而是由於相互之間的利益矛盾所導致的。

此時,三軍將士整裝待發,他們雖然已經充分作好了戰鬥準備,但是前方迎接他們的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是誰也無法預知的。

於是,鹹豐九年十月二十四日(1859 年11 月18 日),曾國藩率湘軍第一路,從巴河出發,經黃梅進駐宿鬆,之後派李榕、朱品隆率兵進攻太湖前去與多隆阿、鮑超、唐訓方、蔣凝率領的第二路軍約2 萬人在太湖會師。

兩軍會師以後,很快就拉開安慶戰役的序幕—太湖之爭。

太湖之爭

進軍安徽第一目標—必取安慶,雖然這個決定是由曾國藩和胡林翼最終定下的,但是,這個策略的最初提出者卻是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雖然隻是曾國藩眾多師爺中的一個,但是他已經表現出了他的與眾不同,而且,李鴻章也在跟隨湘軍南征北戰的過程中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

由於圍攻安慶正好切中了太平軍的要害,所以,湘軍自從進入安徽的那天起就受到了太平軍的矚目,因此,太湖戰役剛一打響,湘軍就迎來了勁敵陳玉成。

鹹豐九年十二月(1859 年12 月)底,陳玉成率大軍增援太湖,紮營七十餘座,死死地圍住了進攻太湖的湘軍。

雖然出兵之前湘軍也料到了如此直搗太平軍的心腹之地,必然會麵臨一場惡戰,但是沒想到,這場惡戰來得會這麼快。

胡林翼聞訊陳玉成來勢洶洶,於是迅速由黃州進駐英山,並致信曾國藩要求改變戰略計劃,留少數湘軍監視太湖太平軍,大部湘軍則由多隆阿統一指揮應對陳玉成的援軍。

雖然曾國藩表麵上同意了胡林翼的建議,但是,曾國藩並沒有放棄進攻安慶的計劃,可見當時曾國藩立功的心是多麼的急切。

但是太湖畢竟是安慶的第一門戶,如果能夠把太平軍主將陳玉成牽製在太湖,那麼曾國藩帶領的第一路湘軍進攻安慶就會減少很多麻煩,同時也為了維持與胡林翼的相互幫助的友好情誼,於是,曾國藩提出讓李續宜、曾國荃前去增援太湖。

但是當時李、曾兩支人馬還遠在湖南和江西,對於太湖之急,他們根本就是鞭長莫及。所以說,曾國藩是相當虛偽的,但是,不虛偽他就不可能在無情的戰爭之中保住自己的兩個弟弟,而且三弟曾國華的死,也是曾國藩久久不能撫平的傷痛。

因此當時進攻太湖和阻擊陳玉成援軍的隊伍,隻有多隆阿、鮑超率領的第二軍和曾國藩派去的朱品隆、李榕的少量湘軍。

而多隆阿是滿洲正白旗人,時任福州副都統(地方軍政長官),雖然此人也像塔齊布一樣驍勇善戰,但是,他向來瞧不起漢人,因此他對曾國藩的指揮一般都不願理會。但是由於胡林翼與湖廣總督官文(滿洲正白旗人)向來關係不錯,因此多隆阿對胡林翼的命令還是言聽計從的。

因此雖然多隆阿被胡林翼委派為抗擊太平軍援軍的統一指揮官,但是諸湘軍都不願聽他調遣,包括湘軍幹將鮑超。

做為第二路軍的主要將領之一,鮑超在湘軍中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鮑超,四川人,起初頂替其父親的位置參加了綠營軍隨向榮轉戰廣西,後來到了長沙投入塔齊布軍中,向來以勇猛強悍著稱,非常受曾國藩和胡林翼的器重,因此在湘軍中的威望比較高。雖然他對多隆阿抱有成見,但是礙於胡林翼的麵子,鮑超還不能不聽多隆阿的調遣。

因此,此次進攻太湖,鮑超主動請纓打頭陣,但是,多隆阿卻要調他率本部四千人馬到太湖東北的小池驛駐紮,以阻止陳玉成進兵太湖。

看來,多隆阿也是一個立功心切的人,雖然他鬥不過曾國藩,就算對曾國藩不滿也不能說什麼。但是,在對手下的態度中,他的這種心態卻顯露無遺,因此,他跟曾國荃的矛盾也注定是一種必然。

結果,陳玉成率大軍壓進太湖,鮑超率領的湘軍無疑成了陳玉成軍的第一個要殲滅的目標,很快就被太平軍團團圍住了。

鮑超所要麵臨的無疑是一場異常殘酷的戰爭,而多隆阿又是一個打仗時非常自私的人,他一邊讓鮑超挺住,一邊卻不肯派兵援助,就這樣,鮑超幾乎要步李續賓的後塵了。苦戰二十多日後,彈盡糧絕,鮑超部湘軍已經麵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了。

然而就在此時,胡林翼派金國琛、餘際昌率領萬餘援軍趕到,給陳玉成又來了一個反包圍,於是,兩支湘軍裏應外合,打敗了陳玉成的太平軍,但鮑超率軍突圍出以後,已是傷痕累累。

雖然此次鮑超險些因為多隆阿“死不相救”而喪命,但是,這也是常情,因為在清朝時期滿漢向來不和,而且,也正如我們前麵分析的那樣,大清的軍事機製本身就可能導致各支部隊之間的不和。

由於鮑超的頑強抵抗為多隆阿進攻太湖爭取了時間,分散了太平軍的兵力,多隆阿才趁機攻下了太湖。所以此戰以後,鮑超得到了鹹豐垂青,封其為提督銜,還給他放了一個長假,準他回家養傷。

雖然鮑超得到的隻是個名譽稱號並無實權,但是跟曾國藩比起來,他可真應該三呼皇恩浩蕩了。殊不知,為了練兵、打仗、鎮壓太平天國,忙活得頭發都白了的曾國藩卻依然還是什麼都沒得到,除了一個二品大員的空頭支票。

攻下太湖就等於說是圍攻安慶首戰告捷。現在曾國藩很清楚,與其去計較這些光靠嘴說得不到的東西,不如實實在在地打下天京,到時候,曾國藩可以說是功高蓋主、天下聞名。如果鹹豐帝依然不封他一個有實權的官的話,那麼天下還有誰會願意為朝廷賣命呢?

於是曾國藩暗暗地在心中鼓足了一口氣,一定要攻下天京城。

但是,就在曾國藩、胡林翼剛獲得了太湖戰役的勝利後,甚至還沒來得及具體部署如何攻打安慶的時候,曾、胡二人就收到了太平軍再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的消息。

李秀成攻破江南大營,並順勢向東進攻占了蘇州和常州。

而江蘇、浙江一直都是清政府的糧倉和錢袋子,如果太平軍大舉進攻江蘇、浙江,那麼清政府可真的是岌岌可危了。

在清廷的一片驚恐以後,鹹豐帝再次把難題拋給了曾國藩,隻要你曾國藩能給我解除了“長毛”這個禍害你要怎麼樣都行。

然而,曾國藩早就對鹹豐帝不抱多大希望了,他隻想得到自己應得的。但是,清軍江南大營被破,也給曾國藩進攻安慶增加了難度,因此,曾國藩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下時局。

最後的對手

江南、江北大營本是由清軍組建於天京城外的營壘,早在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的時候,這兩個大營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雖然鹹豐六年(1856 年)江南、江北大營曾被太平軍攻破,而且清軍主將向榮也兵敗身死,但是,清軍很快就於鹹豐八年(1858 年),命欽差大臣和春、提督張國梁再次攻抵天京城下,組建江南、江北大營。

清軍組建江南大營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和江北大營相互配合來對天京形成圍城之勢,但是,組建這兩個大營更深層次的含義,其實是揭示了清政府的不安。因為,天京城在大清都城北京和清政府的糧倉、錢袋(江蘇、浙江)之間,如果,天京城的太平軍放棄都城,北上則很可能攻入北京,南下則可以截斷清政府的糧食和銀子。

江南、江北大營安在時,清政府就可以暫時無憂,而且這兩個大營也是清政府可以壓製曾國藩不給他實權的一個重要的砝碼。

之前為了組建江南、江北大營,清政府已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此次江南大營再破,清政府已是無可用之兵了,同時,清政府也失去了壓製曾國藩的砝碼,隻能乖乖地向曾國藩求救。

江南、江北大營一破,太平軍氣焰更加高漲,這無疑給湘軍攻下天京增加了難度,但是,江南大營被破,清政府再無幾可用之人,這些卻又給了湘軍一個寬闊的表現舞台。

而曾國藩也勢必會因為這件事受到清政府的重用,因此江南大營被破,無疑成了曾國藩崛起的一個政治平台,也為曾國藩獲得遲來的兩江總督的官銜奠定了基礎。

其實,江南、江北大營也可以說是清政府處心積慮建立起來的,而且兩個大營的清兵戰鬥力也是不弱的。但不幸的是,太平軍得到了高人指點,很快就在攻破江北大營以後,繼而攻破了江南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