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大事年表

○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左宗棠出生。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左宗棠二十歲,考入長沙城南書院,靠書院膏火以佐食。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四月,左宗棠捐監生;八月,以監生資格入場鄉試,得中十八名舉人。九月,入贅周家娶周詒端為妻。同年冬,北上入京會試。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左宗棠首次跨入會試考場,不中。作《癸巳燕台雜感》詩八首,其中一首大膽表露了在新疆屯田和建省的設想。回鄉後,左宗棠恥於在女家討食,決定借屋另居。左宗棠此時僅靠祿米過活,繼續講求學問,準備二次會試。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左宗棠二次進京會試,仍落第。回鄉之後,左宗棠一邊繼續求學,一邊開始自己編繪地圖。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兩江總督陶澍回籍省墓,約左宗棠相見於行館,談徹夜,成莫逆之交。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左宗棠赴京第三次參加會試,仍落第,從此絕意科舉,決定一生致力於農事,並與陶澍之婿胡林翼結為好友(胡此時為翰林院編修)。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七月,陶澍病逝於任所,遺書左宗棠,囑其代己教授未成年之子。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左宗棠帶侍妾至陶家,設館教授陶子,並幫同料理家事。左宗棠得以遍讀陶館所藏之書,大受益。不久,胡林翼丁憂亦來到陶家。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左宗棠用所得束脩於湘陰南鄉柳家衝購置田產七十畝,又大興土木造屋,成富戶,規模已超過嶽父周家。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今亮。年底,又納柳氏為妾。此後,左宗棠將農事盡付管家,開始研究兵事,頗有所獲。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欽差大臣督辦廣西軍務的林則徐赴任途中路過長沙,約左宗棠相見於舟中。林則徐對左宗棠所學大賞之,誠邀入幕,相約在廣西會麵。林則徐離去不久即病逝途中。太平軍欲攻長沙,左為避兵禍,入東山白水洞建屋,自稱山人,意即遠離名利。

○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郭嵩燾約左宗棠進京會試,左不就。

○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左宗棠四十一歲,入湖南巡撫張亮基幕府,被任以兵事。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左宗棠因“防守湖南有功”,賞七品頂戴以知縣用,並加同知銜。正月十二日,張亮基升調湖廣總督,左亦隨行,仍佐兵事。五月,因功賞從六品同知銜以直隸州用。十月六日,張亮基授山東巡撫,左宗棠辭歸白水洞居住。

○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四月,左宗棠入湖南新任巡撫駱秉章幕,佐駱秉章兵事。

○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朝廷下詔著百官舉薦人才,丁憂侍郎湖南團練大臣曾國藩與禦史宗稽辰皆首列左宗棠,稱其“不求榮利,跡甚微而功甚偉。若使獨當一麵,必不下胡林翼諸人”。湖北巡撫胡林翼則稱頌左宗棠“才學過人,於兵政機宜、山川險要尤所究心”,“其力能兼江西、湖北之軍,而代臣等為謀”。二月,授五品頂戴以兵部郎中用。

○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十月,詔賞加左宗棠為四品卿銜。冬,代駱秉章起草奏折參劾永州鎮總兵樊燮。湖廣總督官文隨後怒參劣幕左宗棠。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二月,左宗棠奉旨進京會試。六月,曾國藩奏請左宗棠襄辦軍務。六月九日,奉旨毋庸進京會試,命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六月二十六日,得曾國藩準許,回鄉募勇。

○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一月,率楚勇在景德鎮擊退太平軍,上賞三品頂戴,以三品京堂候補。六月,詔授太常寺卿,仍留營。八月,鹹豐帝崩。十一月,慈禧太後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十一月底,照曾國藩所請,上命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一月,左宗棠五十一歲,賞二品頂戴補授浙江巡撫。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五月,賞頭品頂戴補授閩浙總督,兼署浙江巡撫。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四月,收複杭州,因功賞加太子少保銜,賞穿黃馬褂。是年,胡雪岩入幕。八月,浙江全境收複。十一月,詔封一等伯爵。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三月,因功賞戴雙眼花翎。九月,奏請設立福州船政局,舉日意格為正監督,德克碑為副監督。十月,因西撚軍張宗禹入陝,調任陝甘總督,臨行,舉薦江西巡撫沈葆楨為船政大臣。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二月,授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六月,西撚軍奔竄京師,將左宗棠革職留任,交部嚴議。八月,西撚平,上開除所有處分,賞左宗棠太子太保銜,晉三公,準其進京覲見。九月二十五日,入住京師賢良寺。二十七日,賞紫禁城騎馬。十月,出都回任。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三月,夫人周詒端病歿湘陰;年底,長子孝威亦病歿。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三月,陝甘平,賞加一等騎都尉世職。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二月十四日,朝廷破格升授一榜出身的左宗棠為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並賞以一等輕車都尉世職,開大清一榜不許拜相的先河。清朝一榜拜相,僅左宗棠一人。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五月,補東閣大學士授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奏請準借洋款以對新疆用兵,上準。九月,創辦蘭州火藥局,籌集西征糧餉各事。

○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三月,左宗棠六十五歲,親率親兵十哨、馬隊四起,從蘭州動身赴肅州指揮作戰。麾下第一悍將劉錦棠率軍出關進疆。

○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三月,新疆南路八城一律收複,加恩由一等伯爵晉二等侯。十一月,奏請設立新疆阿克蘇製造局、庫車火藥局和新疆鐵廠,詔準。

○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五月,六十九歲的左宗棠為盡快從沙俄手中收複伊犁九城,率兵抬棺櫬進疆。六月,抵哈密。八月,詔左宗棠進京覲見。密舉劉錦棠接署欽差大臣,金順、張曜分任北南二路幫辦。同年,蘭州織呢局設立。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二月,左宗棠抵京,陛見後命以大學士授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七月,突發急病,不能理事,奏請開缺本兼各職,不準,賞假在京養病。十月,補授兩江總督。十二月,離京南下赴任,轉道回籍省親省墓。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二月,命以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十月,新疆設立行省,詔劉錦棠為新疆首任巡撫。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一月,病發,請求開缺,上準其回籍。因中法戰事,改命其進京任職。六月,抵京,授軍機大臣管理神機營事務。八月,法軍轟毀福州船政局。同月,光緒帝壽誕,因老病未往參拜遭禦史彈劾,交部嚴議。九月,以七十三歲高齡授欽差大臣赴福州督辦福建軍務。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一月,左宗棠抵福州,抱病巡視沿江防務及馬尾船政局。旋病發,不能理事,上折請開缺分,旨命在任所養病。七月,抱病上折奏請台灣建省。八月,病勢加重,不久薨逝,享年七十四歲。上賜諡號文襄以昭其功,立功省份及原籍準予建祠。

主要人物

同治皇帝(1856—1875),即愛新覺羅·載淳,鹹豐帝長子,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八位皇帝。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後)。在位十三年,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漢族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公元1865年,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蒙古鐵騎)中撚軍埋伏後被全殲,賴洋務派左宗棠與李鴻章分別滅西、東撚,撚亂到公元1868年為止。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親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875年1月12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十九歲。年號同治,顧名思義,即兩宮同治之意。

光緒皇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醇親王奕譞子。同治帝死時無子,由慈禧太後做主,將他過繼給鹹豐帝入繼大統。即位時年僅五歲,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親政,但仍由慈禧太後“訓政”。光緒十五年,慈禧太後“撤簾歸政”。光緒二十四年,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再出訓政,他被幽禁於瀛台。光緒三十四年先慈禧太後一日病死瀛台,享年三十八歲。廟號德宗。

慈禧太後(1835—1908),又稱西太後、那拉太後。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鹹豐二年選入宮中,封蘭貴人。鹹豐五年得懷龍珠,次年即得一子名載淳,得封懿妃,次年進懿貴妃。四年後,鹹豐帝病死於熱河行官,六歲的載淳即皇帝位,年號祺祥。她與皇後鈕祜祿氏慈安同時被尊為皇太後。在熱河行宮居喪期間,因住煙波致爽殿西暖閣,又被稱作西太後。是年,她聯合恭親王奕發動宮廷政變,將把持朝政的肅順等讚襄八大臣逮問,改年號為同治。自此,她與慈安太後一起垂簾聽政並漸獨掌實權。同治帝死,她又策定奕譞五歲子載湉入繼大統,改年號為光緒,她繼續聽政。光緒十五年,她撤簾歸政,實際還掌著實權。光緒二十四年,她再次發動宮廷政變,幽禁光緒帝於瀛台,由她執掌朝政。她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

奕(1833—1898),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異母弟。鹹豐元年封恭親王,鹹豐三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鹹豐五年被罷職,鹹豐七年複授都統,鹹豐九年授內大臣。奏請改變清政府的外交、通商製度,設立總理衙門並受命主持工作。鹹豐帝死,受命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為清廷中支持洋務的首腦人物。同治四年,因受慈禧太後猜忌,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複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中法戰爭期間被罷去一切職務。光緒二十年被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旋又命督辦軍務,節製各路統兵大臣,並任軍機大臣。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字伯涵,號滌生。晚清重臣,道光進士,選庶吉士。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擢禮部右侍郎,曆署兵、吏、刑、工等部侍郎。鹹豐二年丁母憂回籍,奉命幫辦團練,後練成湘軍。鹹豐十年,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同治元年授協辦大學士。同治三年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六年,授武英殿大學士。同治十一年三月,病死南京兩江總督任所,諡號文正。

李鴻章(1823—1901),大清國“同治中興”第三名臣。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晚清重臣。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1853年(鹹豐三年)隨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抵抗太平軍,1858年入曾國藩幕,襄辦軍務。1861年奉曾國藩命編練淮軍,悉法湘軍。次年率淮軍調上海,升任江蘇巡撫,不久接替薛煥兼署通商大臣。1864年(同治三年)金陵收複後,封為一等肅毅伯。1865年(同治四年)署兩江總督,次年,繼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節製各軍專辦剿撚事務。先後在彌河和徒駭河鎮壓了東、西撚軍。1867年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1870年又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成為洋務派首領。1873年授武英殿大學士,次年調文華殿大學士,仍留總督任。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被革職。《馬關條約》簽訂之後,進京出任文華殿大學士,成了伴食宰相。是大清國不可或缺的外交重臣。

曾國荃(1824—1890),曾國藩九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身。鹹豐六年隨曾國藩作戰,自帶一軍稱吉字營。積功累官知府、道員、按察使。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遷江蘇布政使。同治二年,擢浙江巡撫。同治三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以病開缺回籍。光緒七年,升陝甘總督,次年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署禮部尚書,調署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學者稱為養知先生。早年遊學嶽簏書院,與曾國藩、劉容相交往。道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丁父母憂回籍。鹹豐二年底,隨曾國藩辦團練,曾國藩注重湘軍水師,實由郭發其端。鹹豐七年授編修,次年入直上書房。鹹豐九年英法聯軍侵犯大沽時,派赴天津協助僧格林沁,議不合,辭去。同治元年授蘇鬆糧儲道,遷兩淮鹽運使。次年升廣東巡撫,後與兩廣總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緒元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總理衙門上行走。光緒二年,被派赴英國對“馬嘉理案”表示“惋惜”,並首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兼駐法公使,不久被撤任回國。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辦鐵路、開礦務,整頓內務,“以立富強之基”,遭到頑固派的猛烈攻擊。生平著述大半散佚,存者有《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養知書屋遺集》,及詩集、奏疏等。

張亮基(1807—1871),江蘇銅山(今徐州)人。字采臣,號石卿。道光舉人。曾為內閣中書、侍讀。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出任雲南臨安知府,複調署永昌,升雲南按察使。1850年,遷布政使,擢雲南巡撫。次年1月,兼署雲貴總督。1852年(鹹豐二年),調湖南巡撫,次年署湖廣總督,複調任山東巡撫。巡撫湖南、總督湖廣期間,延湘陰舉人左宗棠為幕僚,佐兵事。

駱秉章(1793—1867),廣東花縣人。原名駱俊,字籲門,號儒齋。道光進士,選庶吉士,期滿散館授編修。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擢侍講學士,1850年由貴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撫。1851年(鹹豐元年),太平軍北上入湖南,圍長沙八十餘日不克,他以守長沙有功,從此為清廷所倚重。後支持曾國藩辦團練,又延湘陰舉人左宗棠為幕僚,練勇抗擊太平軍。1854年後,出兵擊敗湘南天地會起義軍,協助鎮壓貴州苗民起義。1860年入川,次年任四川總督,與李短韃、藍大順、郭刀刀的川滇農民軍作戰。1862年(同治元年),川滇農民軍被擊敗,餘部走陝西。1863年,擊敗石達開於大渡河邊,清廷授以太子太保銜。1865年,派周達武擊滅西北太平軍餘部梁成富軍於甘肅階州(今武都)。後病死於四川。